王褒的游戏之作
何华
我们大都知道“浮梁买茶”一词,因为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这么两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由此可见,唐时的江西浮梁已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皖南和浙西的茶叶,也在此流通。
其实,茶叶作为商品,最早见于文字记录的,应是王褒的《僮约》,里面提到“武阳买荼”。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里的荼即是茶,故很多版本直接写成“武阳买茶”。
王褒是西汉的辞赋家,四川资阳人。他经常写一些“虞悦耳目”的声色之作,讨好皇帝、太子。表面上王褒很得宠,可仍旧摆脱不了地位低下的尴尬身份。皇帝内心是把辞赋看作仅高于倡优博弈一类供人消遣的东西。别说王褒,就是名气大于他的司马相如本来也属这类人物,到了王褒之流,就更加等而下之了。但王褒的高超才华却不容否认。
王褒的代表作是《洞箫赋》,它是第一篇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的辞赋,为后世的咏物赋和音乐赋奠定了基调。但他最有趣的作品无疑是下面将要谈及的《僮约》。这篇游戏笔墨,不仅开了后来蔡邕的《青衣赋》、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游戏文字的先河,也给中国茶叶商品交易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王褒曾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惠大概是个风流寡妇,王褒的谈吐及气度应该也不俗,两人免不了眉来眼去,终究有了暧昧关系,这一切都被杨氏家里一个叫“便了”的僮奴看在眼里。王褒经常指使便了去沽酒,便了显出不情愿的态度。他对前主人忠心耿耿,觉得王褒是外人,又勾搭夫人,为他跑腿买酒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哭诉:“大夫呀,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啊。”王褒得悉便了哭坟之事,一方面佩服这个僮仆的忠义气概,一方面也要收拾一下这个烈性奴才,灭灭他的气焰。他和杨氏商议一番,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
这个不情不愿但也无可奈何的愣小子还是向王褒发出了反抗之声:“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主人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项,明明白白写在契约里,契约之外的我可不干。”王褒听后暗自得意,心想:哈哈,你小子求饶的时刻到了。
写契约,可是王褒的强项。他洋洋洒洒,一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的《僮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烧饭、洗涤、汲水、提壶、种菜、养猪、喂鸡、打猎、捕鱼、沽酒、买茶等等。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把他往死里整。最厉害的一条是:“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盂覆斗。”这一招简直就是精神折磨了。允许你“染唇渍口”,吊吊你的胃口,却不让你尽兴痛饮。便了一看,傻了,知道自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痛哭流涕向王褒哀求道:照此契约干活,恐怕当天就会累死,早知如此,情愿为您天天去买酒。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尾,做人应懂得进退之道,抗争也好,认错也好,便了都是一派天真自然。若把便了写成一个宁死不屈的“完人”,那就乏味了。王褒和便了,大概会建立一种新的主仆关系——“不打不成交”之后的融洽。
这篇《僮约》所列条款中,就有“武阳买茶”。茶叶上市季节,便了需去武阳采购茶叶。武阳,今成都附近的彭山县双江镇。茶叶能够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说明西汉时饮茶之风至少已开始在中产阶层流行。王褒和杨氏,除了饮酒寻欢(“酒是色媒人”),想必也常常一起喝茶聊天,所谓“风流茶说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