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茶
(2013-09-01 18:04:48)施茶
何华
看来,古代文人喝茶推崇“得神、得幽”的独饮,最多也就三两知己。七八人一起喝茶就是施茶了。这里所谓的施茶,如同干苦力的喝茶为了解渴。撇开“政治正确与否”不谈,喝茶上升为一件风雅事,不过是少数人在条件许可下弄出来的闲情逸致而已,若忘了喝茶解渴的本份,那终将是“镜花水月”。
古人多有做善事者,在交通要道建茶亭,为行脚僧、过往行人、劳苦大众免费施茶。这类茶亭又称茶棚、路亭、凉亭。安徽岳西县山间古道,还零星保存一些古茶亭。钱子华先生在《多少茶亭烟雨中》写道:“响肠镇内四十里古皖道,应是我县茶亭相对集中的地段。......解放前,岳西除了有长年固定施茶的茶亭外,还有很多临时茶亭、茶棚。临时茶亭多在荒年和青黄不接的季节出现,为当地户族的一种善举。这种茶亭,形制简单,一般在过往行人较多的路边或岭上,用几根松木、数捆芭茅搭建而成,户主派人坐地施粥、施茶。”足见皖西民众受佛陀教化,慈悲为怀。
鲁迅与周作人都爱喝茶。周作人喝茶,士大夫情调多些。鲁迅喝茶比较实际,能上能下,他的《喝茶》一文,传达了他对喝茶的看法:“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他在文尾总结:“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鲁迅在日记中,有多处茶事记载,譬如1933年5月24日所记:“三弟及蕴如来,并为代买新茶三十斤,共泉四十元。”一次买这么多茶,喝得了吗?第二天(5月25日)的日记揭开了谜底:“以茶叶分赠内山、镰田及三弟。”内山,即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内山书店的老板,镰田则是内山书店的店员镰田诚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沿街店铺有一习俗,每到夏天,店家都在门口备有茶桶,过路者尤其是人力车夫可自行用一长柄竹筒舀茶水喝。内山君入乡随俗,也在书店门口放置茶桶,并负责烧水,鲁迅则负责供应茶叶,两人合作施茶。
鲁迅1935年5月9日的日记写有:“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与内山施茶于民的善举,后世应当效法。
我记得小时候,合肥东部曙光电影院前靠近大马路的一侧,有一些卖凉茶(将茶水放在水桶里浸凉后,倒在玻璃杯里。不是广东“凉茶”的概念)的摊位,一杯一杯放满一桌子,一分钱一杯,主要卖给拉板车的。那年头,物质匮乏,自身难保,免费施茶的善举销声匿迹。不过,现在想想,看到汗流浃背的车夫花一分钱能喝上一杯沁人心脾的凉茶,卖茶的小贩也算有功德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