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里是楢山

(2013-06-21 14:21:00)

这里是楢山

 

何华

 

近日读小津的书《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最喜欢他写母亲的那篇短文《这里是楢山》,仅仅三百来字,将他与母亲的关系写得平平实实却荡气回肠。小津终身未婚,一直与母亲同住,小津心想:“她(母亲)大概在单身的我这里住得舒服,也可能是还放不下我,母子俩就这么悠闲度日。”小津和母亲,最后住在北镰仓的山坡上,出入得下坡爬坡,因此母亲很少出门。“她好像已经认定这里是楢山(注:深泽七郎的小说《楢山节考》,叙述某赤贫山村为减少吃饭人口,老人七十岁以后都被送到楢山等死。)了。……如果这里是楢山,她愿意永远待在这里也好,不用背她上山,我也得救了。” 镰仓,是小津电影的重要驿站,也是小津一生最后的归宿。几年前,我游日本,特地去镰仓访小津墓和故居,听说故居在净智寺一侧的坡道边,隔着篱笆对着浓荫下的房子拍了照,回来发现,似乎弄错了门牌号。不过,无伤大雅,心到神知,小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管怎么说,镰仓的“楢山”,我是上过了。甚至隐约听到那首歌谣:

 

身背老母,不堪其重

悲哭上楢山

 

小津的徒弟今村昌平(他和小津师傅的电影风格截然不同)曾将《楢山节考》拍成电影,“送母上山”一节震撼人心。我终于明白小津文章里“不用背她上山,我也得救了”这句暗藏的“大解脱”。

母子情感一向复杂,母亲对儿子的厚爱里,潜藏独占的念头。当小津母亲听闻儿子和女演员原节子走得很近后,放出一句话:“我的儿子怎么会和一个女优结婚!”老太太真是厉害,一箭双雕,伤了两个人的心,也断了两个人的意。记得读朱天文的《荒人手记》,有人调笑阿尧不婚,阿尧母亲淡定答覆:“我的儿子不结婚是一个不结婚的问题,你的儿子结了婚却千千百百个问题呀!”我想,若有人敢于在小津母亲前多管闲事,老太太也会这般回敬的。小津母亲1962年过世,送葬后,小津在日记里写着:“山下已是春光烂漫,樱花缭乱,散漫的我却在此处为《秋刀鱼之味》烦恼。樱如虚无僧,令人忧郁;酒如胡黄连,入肠是苦。”第二年,即1963年12月12日,小津也走了,这天正好是他六十岁生日。小津在世整整一甲子,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除了母亲,原节子应是小津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了。从书里《原节子》和《灵敏的原节子和高峰秀子》两文,可知小津对原节子格外偏爱。针对那些说她戏路狭窄、不会演戏的负面声音,他的回应是:“这反而透露出导演自己的视人不明,没认清演员的戏路。”小津非常懂得原节子擅长哪类角色,只要角色找对了,原节子就是最好的。没必要让原节子去演什么大嗓婆、保姆、酒馆老板娘一类的人物。“原节子擅长的戏路非常明确,像黑泽明那样找她合作,无法展现她的优点”——似乎在暗示原节子在黑泽明《白痴》一片里荡妇角色的不适合。只有在小津的电影里,原节子的优势才尽显无遗。

写到这里,我上网一搜,原节子居然还活着,今年93岁了,你能想像93岁的原节子的模样吗?幸亏她明智,未老之前即隐居北镰仓,闭门谢客,神秘如“东方嘉宝”。在观众心目中,她永远笑靥如花、永远温婉娴静。

今年是小津诞辰110周年、逝世五十周年。年初,山田洋次向小津《东京物语》致敬的新片《东京家族》上映,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设有向小津致敬单元。春去秋来,小津永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