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长如小年

(2013-04-13 09:16:53)

刊4月11日安徽商报,也是我在商报开设“茶本院”专栏的首篇。

日长如小年


何华

 

 

近日读了李曙韵《茶味的初相》一书,甚喜,其文字与照片,皆令人依依不舍。与茶有关的书,不计其数,但能像《茶味的初相》这般深深打动我的,一时真还想不出第二本。尽管这些年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有个“茶室梦”,李曙韵的这本书绝对是一个助缘,加深了我对茶的信念,也从中看到做一个“茶人”的不易。说白了,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需点点滴滴地慢慢感悟。

作者李曙韵是个一门深入的事茶人,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后来才知她原来是新加坡人,21岁与茶结缘,一心向往古代文人闲情逸致的她来到台湾,随身的三大袋行囊中,有四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数把朱泥壶以及各色武夷岩茶。她在台湾茶界辛勤耕耘二三十年,举办各类茶会,并将王心心的南管、游丽玉的古琴、楚戈的画、董阳孜的书法等元素成功整合到茶会之中,成为台湾茶文化独步世界的剧场表现形式。

本书可反映出李曙韵的茶事美学和修行过程。器物层面谈到茶席的元素:壶、碗、盅、杯、水方、茶巾、茶匙、茶帖、茶布包等;技术层面谈到如何行茶、如何分茶、如何碗泡、如何传杯、如何清壶等;人文层面谈到茶友、茶书院的同学、设计各种茶具茶器的陶艺家们。她谈的最好的部分还是前两章“茶人的第三只眼”和“茶人的素养”。

李曙韵,对“涩”的体会,极具启发意义。涩,相对于温驯与甜美的主流,显得有些另类。“无论是茶汤留在舌面的涩度;未经修饰的天然材质在茶席留下的视觉涩度;或是拒绝乡愿顽抗世俗化的茶人,待人处世的涩度;都是进入茶人之眼的密码。”初相,应该是一种近乎原始的美,带着涩度——味觉的、视觉的、形而上的。在茶室里,常可见到熟练的服务生,行茶运壶流利酣畅,技术上无可挑剔,可就是少了一份当初的涩度,而美感往往就来自这份顿挫的低涩之心。

李曙韵在介绍日本民艺界怪杰大岛文彦时,提到他颓废的美学主张。大岛喝了七八年的白陶杯,刻意留下深深的茶垢,“像蓄满落胡髭的汉子”。他用的茶壶,把柄断了,他用铜丝铁丝拧成壶把“义肢”,缠在壶身上,“像极了罗马竞技场的战士”。书中印有这把“破壶”的照片,看了肃然起敬,从残缺中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不仅颓废,而且庄严。书中另一张缀满补钉的老瓷杯,同样令我心生敬畏。这个古高丽白瓷煎茶杯,是作者李曙韵从京都古董市场购得。当年拥有它的主人,一定视若珍宝,用补钉来救赎一时粗心酿成的“罪过”。这些补钉,如同晚年杜拉斯脸上的皱褶,“字里行间”都藏着意味。杯子被李曙韵购得,算是落到一个懂得呵护与尊敬它的人手里。它的价值与故事,还将继续延续。

我算是个有轻度洁癖的人,对残缺之美也不够包容,读了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我这“毛病”。以前的话,大岛文彦的破壶,李曙韵购买的破杯,都会被我归入垃圾。如今换一个眼光再看,这些破壶破杯,简直脱胎换骨,熠熠生辉。另外,之前看到被茶水“玷污”的茶巾,一般都会厌弃之,现在不但不厌弃,还学着用茶汁喂养,日子久了,茶巾“活像浸渍在老卤汁里的豆腐干”。

事茶,就得学会慢悠悠,如果你是个快不起来的人,那就和茶搭调了。“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这句宋诗,事茶人应该最得其中三昧。一个人面对碗茗炉烟,无事闲坐,不痛不痒;春去秋来,花开花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南洋椰花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