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茶餐室及其他
(2012-07-03 09:42:30)
标签:
杂谈 |
全文刊2012年7月号《万象》杂志
南洋茶餐室及其他
何华
一
肠胃,其实是很顽固的,比思想还要顽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方人到南方生活念念不忘馒头面条;南方孩子考进北方大学,比读书更苦的是不能天天吃米饭。当然,现在物资丰富、流通频繁,没这个问题了。
我们这一代从小都是喝茶的,哪里见识过咖啡,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咖啡的香味渐渐飘了进来,洋派的家庭除了喝奶粉、麦乳精,也开始喝速溶的雀巢咖啡,配丹麦曲奇饼干。小时候,我们家住在纺织厂宿舍,一楼2号是位鳏居的工程师,我们都叫他“2号老头”,老头五十年代从上海下放支援安徽合肥建设,到了纺织厂。每次回上海探亲,2号老头都会带些奶糖、饼干、五香豆散发给小孩,我也多次得到这样的甜头。记得有一天,他冲了一杯黑乎乎的像药一样的东西给我喝,那是我第一次喝雀巢咖啡。
“好喝吗?”老头得意地问。
“好喝。”我没有说实话。
“那就再喝一杯。”老头又给我续了一杯。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也是平生第一次失眠,睡不着难免胡思乱想,那时应该十五六岁吧,十五六岁的孩子胡思乱想起来可谓海阔天空无边无际。是咖啡启蒙了我的“思想”。
多年后,我到了国外,进超市一看,雀巢速溶咖啡和铁罐装的丹麦曲奇饼干,这两样都是最便宜的也是最没人买的。这样一类“美丽的错误”在三十年前时常出现。
我很喜欢咖啡馆的“公共空间”。看欧洲电影,尤其是法国、意大利的片子,几乎离不开咖啡馆。最近刚看了法国考克多(Jean Cocteau,他主要是诗人、剧作家、设计师,干导演这行只是“玩票”)四十年代拍的《Orpheus》,开场一段咖啡馆的戏真是唯美颓废,令人回味。特吕弗《朱尔与吉姆》(又名《祖与占》)里男主角在咖啡馆空等一场,看得观众扼腕叹息。英国导演大卫·里恩以拍史诗片著称,譬如气势恢宏的《桂河桥》、《日瓦戈医生》等,可他也拍过几部隽永的小品电影,如《相见恨晚》和《夏日时光》(老赫本主演)。这两部写中年男女感情的电影拍得细腻幽微,前者火车站的咖啡屋(英国人称茶点室refreshment room),后者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咖啡座,都是推展情节必不可少的关键场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若把欧洲电影里的咖啡馆场景抽掉,大概欧洲电影也就缺了一个大角。(未完)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