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戏中(张元和与顾传玠)
标签:
杂谈 |
刊今日广州《信息时报》http://s14/bmiddle/a4e222d2gc2b77b6eebbd&690
张元和与顾传玠
何华
合肥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分别嫁给了四位名人:昆曲名伶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小说家沈从文和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1912年,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四人中只有张充和还没有出世),父亲张武龄将张家这一支移居上海,几年后又迁徙苏州定居下来,从此,世人多知“苏州张家”,原籍合肥反而日渐淡化,成了模模糊糊的“背景”。 可以肯定,1912年的“转移”,从此,改变了四姐妹的命运。她们在苏沪一带所受的教育、所见的世面、乃至所结交的朋友,这一切都是她们在合肥所无法企及的。可话说回来,四姐妹无论走多远、走多久,还是脱不了合肥的烙印,直到晚年也没能改变一口合肥腔,因为她们都是由合肥保姆带大的,耳濡目染之下,合肥如影随形、召之即来,她们也都自认是合肥人。
四姐妹中最有才华的是四妹张充和,老太太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苏炜先生写有《香椿》一文,记录不少老太太幽妙慧黠之言辞,值得一阅。诗人卞之琳对充和的追求跟沈从文追求兆和有得一比,但结果不同,充和到底还是排除了诗人卞之琳,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在美国客居了大半辈子。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慢悠悠的时光把她“冷却”成了一个旁观者,她对中国文化的考察,每有所得,皆不落俗套。
不过,最令我好奇的还是大姐张元和。元和心思最深也最浩茫,她爱上昆曲红小生顾传玠,最终下嫁于他。在当年,大户人家小姐下嫁戏子可要顶得住各界压力。她顶住了。尽管和顾传玠结婚时,顾早已改行,但人们还是把元和看成演员的妻子。婚后,张元和是否幸福,谁也不知。金安平在《合肥四姐妹》中写道:“元和对他始终一往情深。她不会在私下说丈夫的短处——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传玠有什么讨人嫌的习惯;她也绝口不谈夫妻间的私事。……谈起她丈夫,她有固定的脚本,照本宣科,绝不失常。她提到顾传玠的时候,场景大都与昆曲有关:他们在昆山聚首,在上海再聚,在婚礼上唱戏,战时在上海的社交生活等等。”读了这段文字,总觉得元和“一直在戏中”,她不愿正视现实,心中五味瓶拧得很紧,岂能逢人而诉!
作为昆曲小生演员,在当时大概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顾传玠,无论是扮演《牡丹亭》里的巾生柳梦梅还是《长生殿》里的官生唐明皇,都不作第二人想。他演唱时有个习惯动作,常常皱眉头,这个缺点无意中竟也成了他的艺术特点,所以,他饰演悲苦的人物格外传神。其实顾传玠在和元和相识之前就基本上告别舞台,在昆曲界,他是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日后他进大学读书(实业家严惠宇资助),又去做生意,也没搞出名堂。1966年,顾传玠56岁病逝台湾。在台期间,很多人劝他登台,怎么劝,他都无动于衷,他在家里偶尔会唱唱戏,都是些悲苦的英雄角色,听众只有元和一人。
顾传玠天生是块唱戏的料,对他的演艺才华内行人士一致赞不绝口,有人看了他的昆曲,曰:“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如果他安于名伶身份,无疑他的成就会更高,但他一心只想早点脱掉戏服,改头换面,以为这样会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世俗的观念害了他。事实证明,他除了唱戏,没有别的天分。他的悲剧命运,自然牵连到夫人元和,但元和也只有默默承受的份。
丈夫去世后,元和又复出票戏。一次她票《长生殿》里的唐明皇,演到“埋玉”一折,内心感慨不已:“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呀!”
元和能不伤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