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始封地别论(四)
(2023-03-29 10:37:39)
沿革简历
晋国从西周初年建立,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灭亡,经历了600余年的漫长历史,其间兴衰无常,变化多端。谨按文献记载结合各种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简单梳理如下: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
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约公元前1020年,叔虞子燮父,不愿沿用前朝国名,以其境南有晋水,遂改唐为晋,是为晋侯,晋国由此始。《汉书·地理志》:“晋阳(今太原),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
约公元前1000年,燮父子武侯迫于狄人攻击,在获得周王批准后徙迁古曲沃(今闻喜),历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厘侯、献侯,共六世。《汉书·地理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疑误,应为武侯)自晋阳徙此。”
公元前811年,晋国发展壮大,臣服邻邦倗国,为防止绷国贵族图谋不轨,献侯子穆侯徙都于“绛”(原倗国境域,今绛县),历穆侯、文侯,共二世。《毛诗正义唐谱》:“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至曾孙成侯(疑误,应为孙武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其孙穆侯又徙于绛云。”
公元前746年。晋国吞并霸国,文侯子昭侯徙都于“翼”(原霸国境域,今翼城),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历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晋侯,共七世。《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昭侯封其叔于曲沃的性质,既不同于晋国之外的小国,又不同于晋国之内的卿大夫采邑,是比较特殊的分封。究其原因,或许有二。其一,都城迁 “翼”,一是靠近祖先陵寝,方便祭祀守护;二是处于原霸国境内,方便统治霸国国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其二,封其叔曲沃,一是曲沃是祖先宗庙所在地,方便祭祀守护;二是让叔父远离都城,减少对自己的干预,这样叔侄二人一东一西,既确保了对祖先的继承保护,又有利于对国家的稳定治理。事实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公元前678年,曲沃代翼,武公正式被周王命为晋国国君,因都城“翼”的百姓对其大都持反对态度,因此既不愿留在曲沃守旧,又不想到“翼”就职,为了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徙都于“绛”(今绛县),计划扩建绛都。第二年即公元前677年,武公去世,传子献公。公元前668年,献公扩建绛都。绛都历武公、献公、惠公、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共八世。期间,并国17,服国38。《汉书·地理志》:“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官。狐讘,骐。侯国。”
公元前585年,成公子景公,因新田自然环境优越,乐其风土,徙都新田(今侯马),历景公、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敬公、幽公、烈公、孝公、静公,共十三世。《左传·成公六年》:“……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灭亡。
小 结
通过以上辨析梳理,本人认为:其一,晋国始封地在今太原、唐叔虞墓在今太原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在未发现唐叔虞墓前,不应轻易对晋国始封地作出认定,不应轻易将晋国始封地今太原、唐叔虞墓在今太原排除在晋文化考证研究之外,反而应加强对晋国始封地太原与太原唐叔虞墓等晋文化的保护,特别要加强田野考古,探寻唐叔虞墓的蛛丝马迹,早日揭开它的芦山真面目。其二,晋国在600余年发展中,经历了那些阶段,建过多少都,迁过多少次,各都地望在今何处,等等问题都不应轻易作出认定,就目前来讲,除将本文认为的初都太原排除在外,仍有三都两迁、四都三迁、五都四迁、七都六迁等说。因此,晋国都城到底有几个?经历了几次迁徙?它们的地望在今哪里?不仅仍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而且仍是值得下大力气去研究考证的问题。
另外,《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至靖侯前只有五世,即:叔虞、燮父、武侯、成侯、厉侯,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出土的9位晋侯墓葬,也是按照《史记》记载推算排列确定的。而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考古学家刘绪先生则认为《史记》记载有误,晋国至靖侯以前应该缺短二、三世,他在《晋与晋文化的年代问题》一文中指出:“《史记》所记战国时各国世系颇多矛盾, 如对晋君被废之年《晋世家》与《魏世家》就不一致。……我以为《史记·晋世家》所记晋靖侯以前晋国世系不全,五世传承不确,肯定遗漏了某些晋侯。……靖侯以前的晋国世系,遗漏二、三代晋侯是完全可能的。”如此说来,曲村——天马晋侯墓遗址缺短的何止只是唐叔虞,恐怕连燮父、武侯也没有吧,怎能下结论认定呢?看来晋文化的研究任重道远,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有更大的发现,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