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2023-03-29 11:04:17)中华寒食文化寒食节研究(一)
寒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为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民俗文化,它形成于春秋绵上即今山西灵石东部,起源于今绵山西麓的灵石介林。今山西灵石,是介子推的出生地;今灵石介林,是介子推的隐居地、被焚地、埋葬地、祭祀地。因晋文公旌表介子推诞生的地名地物介里、介山、介林、介墓、介庙等,至今仍屹立在灵石境内(介山即今绵山,自古为灵石境域,元朝时割绵山北部“岩山”入今介休,绵山的大部分面积至今仍在灵石境内);与介子推隐居被焚相关、与寒食文化诞生相关的其它地名地物、遗址遗迹、幸存实物,至今仍留存于灵石介林。
寒食节,与介子推相关,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方式命名的节日,两千余年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沧海桑田,兴废无常。寒食文化,与介子推隐居被焚地相关,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寒食习俗,由来已久,随着人们对介子推的敬仰,由最初的自觉行为,逐渐演变为必须行为;由一村一社的地方行为,逐渐演变为一县一郡的区域行为;由屡遭禁止的民间行为,逐渐演变为走向全国的官方行为,以至发展成为当今国家法定的重要传统节日。介子推绵上被焚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禁火寒食纪念介子推的习俗,在漫长的发展中同样深入人心。但人们对“禁火寒食”的起源,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或说介子推被烧死后,晋文公非常后悔,下令于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或说老百姓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崇敬与怀念,大家在他被烧死的这一天宁愿吃冷食也不忍举火。其实,不论是晋文公的诏令也好,还是老百姓的自觉行为也罢,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禁火寒食”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出的特定结果,如同端午节纪念先贤屈原一样,将粽子扔入江中不仅是对屈原的祭祀与哀思,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人们让江中水族争食粽子而不忍让吞食屈原躯体的良好愿望。相同的纪念方式,存在着相同的思维逻辑,“禁火寒食”除对先贤介子推的祭祀怀念外,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山西灵石介林人称“忌坂”的一块巨大的石坂——“寒石”上。
寒食文化的起源
寒食文化,历史之久,范围之大,影响之深,令人震惊。其核心内容就是“禁火寒食”。禁火即禁止使用明火,寒食即完全食用冷食,也就是说在寒食节期间,不能取明火烧水做饭,不能取明火御寒保温,甚至不能取明火点灯抽烟,必须杜绝一切用火行为,人们不得不饮冷水、吃冷食。一度时期,执行之严,骇人听闻。寒食习俗,起源于春秋晋国绵上即今山西灵石东部地区,是因灵石介林而形成的民俗文化成果。寒食节,据传原为“寒石节”,源自灵石介林人称“忌坂”的一块巨大石坂——寒石,“寒食”二字亦源于“寒石”二字谐音的讹误。
古语云:有千年的话,没有千年的人。民间传说,有时是最为合理的。相传,春秋晋文公绵上寻访介子推,在奸臣的蛊惑下,假以求贤心切,纵火焚林。“蝼蚁尚且惜命,何况人乎?”毫不知情的介子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火惊慌失措,背起老母四处逃命,怎奈春风浩荡,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团团围困,步步紧逼。熟知当地自然环境的介子推母子,料难逃出火海,情急之下慌忙逃到一处林木稀疏之地,攀爬上一块巨大的石坂躲避,默祷上苍怜悯。十里林海,树大参天,苍松翠柏,一片火海,巨石虽非可燃之物,方寸之地,弹丸之石,怎能抵挡住漫天大火,母子相抱最终被烧死在这块巨石坂上。
面对漫天大火,乡人一筹莫展,苦苦哀求神灵保祐。三日之后,天公为之震怒,三春之际,雨雪交加,铺天盖地,大火不得不偃旗息鼓灰飞烟灭。雨雪未停,乡民急不可待冲入余烬,寻找介子推母子,最终在这块巨石坂上发现已焦化的母子遗骸。悲痛之下,急于收殓,怎奈烧裂的巨石胜似火石,巨大的热浪烤烫得乡民无法近前,人们急切希望这块“火石”即刻变凉、变冷、变寒,希望它不要再炙烤残不忍睹的母子焦躯。然而,被烈火燃烧三天三夜的巨石,怎能在片刻间变为寒石呢?善良的乡民,认为祸出于火,为惩罚火神,家家灭火,户户禁烟,三天三夜之后,滚烫的“火石”终成“凉石”“冷石”“寒石”,乡民忍痛将其母子焦躯收殓,安葬在“寒石”之后,并在石前树起高大牌坊,上书“千年寒石”,寄予永不得再灼烤乡贤的强烈愿望。
母子入土为安,一切恢复正常。谁知时间不长,不经意间这块“寒石”被大火烧裂的缝隙中生长出一大一小两株柏树,苍翠挺拔,枝繁叶茂,枝杈交错,状若两人相抱。乡人大悟,认为介子推母子灵魂不死,仍然依附在这块“寒石”之上,两株柏树即是他们的化身。从此,人们视“寒石”为介子推,称其为“忌坂”(禁忌践踏、玷污、蔑视),称石缝中柏树为“子母柏”,每年介子推忌日不仅禁火三天,而且都要来此祭祀“寒石(介子推)”,继而逐渐在当地成俗成节。禁火祭祀“寒石”,火禁后也只得“寒食”,“寒石”与“寒食”谐音,久而久之,祭祀“寒石”之节就被后人说成或写成“寒食”之节了,这也正是“寒食节”的源起和“寒食”二字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