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在讲述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中,只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和壬癸。用来代表天上的万物。叫十天干。又用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来代表地上的万物。叫十二地支。把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的六十个干支,代替世间天上和地上万事万物的阴阳五行。这就是在《易经》中讲述天道,地道和人道,这“三道”。叫化生之道理。论物之道叫生长化收藏的道理。论人道,叫生长壮老死生的道理。论政道,叫德化政令之道理。然而这三道讲了几千年,到底什么是天道,什么是地道,什么是人道,老是神乎其神,百端疑惑,似是而非。
在《易经》中,这些干支,用甲乙寅卯,代表东方五行的木。庚辛申酉,代表西方五行的金。丙丁巳午,代表南方五行的火。壬癸亥子,代表北方五行的水。辰戌丑未代表五行的土。《易经》中不管把阴阳五行讲的多么的神秘,多么离奇,仍然讲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因为《易经》中讲三道,都是“仙人造了何知章”,为了“留与后人做饭囊”。都无法说清楚,天道,地道和人道这个明道。因为《易经》中只讲阴阳五行的变易,道理虽然高深,可是阴阳五行的“变易”非常单一,非常偏面,五行的属性,非常不完整。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只说结果。如,金克木了,木克土了,土克水了-----。金生水了,水生木了。木生火了-----。这些生克关系,都是地上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在地上的生克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叫下化。为地道的化气,都是无情无识之类,都是蔽匿形藏的事。所以书中说,“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无德”。又叫地气主事。在天道的化气中,叫上化,上化成的气,是有情有识之类,光明磊落,都是彰显的事。又叫天气主事。在天道的化气中,除了有大地上讲的生克关系,还有,火盛逆行不是被水克,而是火胜齐了水气;水胜齐了土气;土胜齐了风气;风胜齐了金气;金胜齐了火气。造成了阴阳互相平衡的关系。所以书中说,“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在人道的化气中,司天的气主气,天的气随着己所不胜,制其色。即,指的是苍天之气,丹天之气,黅天之气,素天之气和玄天之气之间的生克关系。地的气随着己所胜,制其形。指的是寒暑燥湿风火天的六气之间的生克关系。叫“天制色,地制形”。天地之间五行的盛衰,五行的生化,互有所胜,互有所化,互有所生,互有所制。《黄帝内经》中讲的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有地道的化气,在五运六气图中论的是里圈五季之间的生克制化。在天道的化气中。在五运六气图中,论的是外圈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之间的生克制化。在人道的化气中。论的是外圈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中间中气之间的生克制化。
在所有《易经学》谈论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时,只是地道化气中的生克关系。所以只能形容万事万物变化后,生成具体形的结果,只能论吉凶。只是把地道化气的单一知识,套用到中医的医理中,是非常荒谬的。如:在《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中说:“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当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徵,示畏王侯”。瞿瞿:是惊顾,惊貌和狂妄,只要面子。只知道一点点地道化气的妙道。不知道还有天道化气道理,就狂妄的取星象论病。闵闵:忧忧郁郁的用占星术的方法,在病痛上找符合当其时湿燥寒的现象。就论病理,妄行无徵验,又以福依着祸,祸依着福来示人,都是不学无术。王冰,马莳,张志聪,都对只知地道,不知天道的人做过批判。王冰在句子的注解中说:“五星之至,相王为盛,休死为衰,东行淩犯为顺,灾轻。西行淩犯为逆,灾重。留守日多则灾深。留守日少则灾浅”。
这“相王为盛,休死为衰”在《易经》中好像是懂了,实际上还是不知道是王气,还是旺气,还是汪气。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用《易经》的理论办不到。这气“东行”,或“西行”的方法,指的“阴阳气”在天地间五步一右迁,六步一环会的运行,在《易经》的理论中办不到。所以用《易经》中说的生克制化大讲病理是办不到的。《易经》中说的甲乙寅卯东方木,在中医的医理中,五行都不是木。甲:是长夏的时令,是太阴湿气。在医理中是代表脾胃的气。乙:是秋天的时令,是燥气。在医理中是代表肺脏的气。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天干是用来给二十四个节气定位的。寅:是天上六气的少阳火,在医理中是代表少阳经脉。卯:是天上六气的燥气。在医理中是代表阳明经脉的。六气皆然,五运皆然。
《易经》的易理,说不出那是天道,那是地道,哪是人道。只是说易理中有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说法。盛衰怎样,虚实怎样,都是没法度量。所以把这些套用到中医的医理中,没有依据,没法度量,没法共识,没法重复践行验证。更无法用气数来表示。所以把《易经》中的十干十二地支,代表的阴阳五行的名称不能套用到中医的医理中来。中医中用的干支都是有矢量的。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天地有二甲子。天上有六十个甲子的干支,地上有六十个甲子的干支。“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指的是五运六气图,外圈六气的阴阳五行。在地为形,指的是五运六气图里圈五运的阴阳五行。里圈的“形”是天上五行加临到大地上五季的时令,是代表二十四个节气用的,是年年不变的形气,都是以东西南北中的五方论阴阳五行。这叫地上的五行,五行的道理,叫地道。外圈的气,都是以天上的五行,下临到大地上时,年年是变化的,这叫天上的五行,五行的道理,叫天道。又叫天命。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当天的气和地上的形相感时,才能化生万物。化生成气数,阳明为卯酉,正化的气数为生数4。对化的气数为成数9。太阳为辰戌,正化的气数为生数1。对化的气数为成数6。厥阴为巳亥,正化的气数为生数3。对化的气数为成数8。少阴为子午,正化的气数为生数2。对化的气数为成数7。太阴为丑未,正化的气数为生数5。对化的气数为成数10。少阳为寅申,正化的气数为生数2。对化的气数为成数7。当太一的日气甲己太阴的湿气,乙庚的燥气,丙辛的寒气,丁壬的风气,戊癸的火气带着气数交在六气位上时。六气位上的气,必然凭借本气位的气数与日气的气数论生克之化。这就叫两气相感,会造成寒湿相遘,火燥相邻,风火相值。这就是《天元玉册》里去六气位,见到气数的方法。同时也用日气去八方见九宫气数的方法。用来指导《奇门遁甲》的方法。
讲天道,讲地道,讲人道。《易经学》中讲五行的生克制化,只是讲出了《黄帝内经》上经和下经三分之一的地道理论。学《黄帝内经》的人自己要知道,《易经学》中讲的五行和五行生克制化的知识,只是五运六气运转图中,里圈用天干代表的“五季五色”中说的五行。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说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优思恐。论言五运相袭皆而至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没讲外圈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六气的问题。所以二十八星说:“愿闻与三阴三阳之侯奈何合之?”整个《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经》,是完整的讲述了五运六气的运转。把天道,即天气运行的道理。地道,即地气运行的道理。人道,即天地气在天地中间运行的道理,融为一体。毫无间谷另外的说法。所以十篇大论中说:“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这个天地,就是古人画出的五运六气运转图。不是九宫八风图,不是八卦图。更不是十二僻卦图。《黄帝内经》讲天道,地道,人道,既指导了“奇门”单一方面方法,也指导了“四柱”论八字,单一方面的方法。但是,要讲五运六的运转,这是讲时间运行和流逝,五运六气的气头走到何年何月何日何时辰,乃至于何晷刻,这都是在晷刻的时间必须能够查到的问题。所以套用到中医的脉象中,是治病的首要问题。而人活在世间,气血的流动,都是以六十天八十七点五为单位的时间,上应着天时而活着。天道主气,即,司天的气主气,人的寸脉上应着天命主气。地道主气,即,在泉的气主气,人的尺脉上应着天命主气。人道主气,即,在泉和司天的中气主气。人的脉象总是上应着天命主气。人的气血都是阳气上升,再上升,精气神十足,神光圆满。凡是达不到这个时间段的人,在《刺法论72》中说,都是“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拄其间
2024.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