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脉象的形成和依据

(2024-10-14 14:22:18)
标签:

诠释黄帝内经

脉象的形成和依据

   《移精变气论》中说:“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意思是在说:要想知道人生病了,或人有病要死了。这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这些道理,首先要避开任何地嫌疑说法。必须学会如何看“日光”的天道,看“月光”的天道。所谓看“日月光”,不是去看太阳和月亮,不是“心中就像有日月的光就豁达”,而是要学会看五色的炁带,这五色的光形成的色脉。从上古的时候开始,僦贷季就理色脉,通神明。总是把人身中的气血看成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把它“合到四时八风六合”的气中。看人身中,气血的变化相移,以观气血流动的变化,以知变化的道理,理的是色脉。

   所谓“日月光”。是指在五运五色气的五行,六气是指寒暑燥湿风火的五行。寒湿是阴,“阴”用月代表。风火暑燥是阳,“阳”用日,用太阳火代表。《黄帝内经》中,把日月和五大行星合到一起叫七政或七曜。用七星比类的方式把“日月,寒暑燥湿风火”合到一起,叫五行的阴阳。所谓五色气,是指五运经天图中说的天上五行合成的五色气。用比类的方式套用到人的脉象中,叫五色脉。太阴的五行是甲己丑未黄色的湿气,彰显的脉象是沉脉;少阳的五行是戊癸寅申红色的气,彰显的脉象是浮脉;阳明的五行是乙庚卯酉白色的燥气,彰显的脉象是涩脉;太阳的五行是丙辛辰戌黑色的寒气,彰显的脉象是沉脉;厥阴的五行是丁壬巳亥青色的气,彰显的脉象是弦脉;少阴的五行是戊癸子午的火气,彰显的脉象是浮脉;少阴的五行是丙辛子午寒的精气,彰显的脉象是沉脉。人身中彰显的脉象,都是天上的五行之气,用比类的方式套用到人的气血流动中,又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表示,显现出五种脉象。望色,望色,不是用眼睛望见病人的面色,舌色。而是用手摸到经脉的脉象,从脉象中辨别气血在经脉中的变化,叫理色脉。脉应月,是指在哪个“月”诊脉时,哪儿个“月”:是指在六六之节的哪一步气中,是何气司天,司天的真气就是当其“日”无病的脉象。所谓六合,是把六元的六气,合到三甲六甲,六六之节的各条经脉的气位中,再用非其位的脉象与真气的脉象作比较。从而知道其它的脉气太过,不及,过与不过的脉象为病气,病在那条经脉。故:“脉以应月,色以应日,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

    脉象:都是从经脉开始,营气汩汩的流动所行,用脉象来度量气数。脉象都以五脏气为根,以经脉的脉气为苗。在五运六气图中,内五运的气为五脏,外六气的气为手足的十二条经脉,又叫六气位。故,二十八星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任何一条经脉,都以气的方式连着五脏。经脉中,气血的流动总是上应着天上五运六气的运转。《黄帝内经》里讲“天运大转,万物由之,人也应之”。春天的温暖,最后为夏天之暑气。秋天的凉气,最后为冬天的寒气。这四时的变动,脉象也是应着前半年和后半年的上下变化。冬天,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天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象都有着一定的时间。五运六气的升降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察脉象同样也以气血的升降为准。审察气候有递迁之失,诊脉象同样也有气血分合之期,这些气血的分合之气,总是上应天时,晷刻不差。如:2024年,初之气是少阳的标气阳气司天有6087.5的时间,在此时间中,人左手寸口的脉象也一定是浮脉上应着天时,应则顺,违者为逆,浮脉在人迎为病,浮脉彰显在太阴经也是病。二之气是阳明的中气的本气湿气阴气司天,人左手寸口的脉象也一定是沉脉上应着天时,应则顺,违者为逆,沉脉在人迎为病,沉脉彰显在少阳经也是病。三之气是太阳的本气寒气阴气司天,人左手寸口的脉象也一定是沉脉上应着天时,应则顺,违者为逆,沉脉在人迎为病,沉脉彰显在阳明经也是病。在五运六气图中,前半年,初之气叫地,二之气叫人气,三之气叫天气。所以书中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故从脉象中,知人的死生之节。如果不知道司天的三气是何气司天,不可能知道真气的脉象,哪是有病的脉,哪是无病的脉,都是没有办法辨别的,所以书中有一篇文章叫《阴阳别论》,凡持见五脏的真脏脉者,必是悬绝的脉象,都是病气已入了脏器的脉象。苗虽在,根以伤已败。

     在《黄帝内经》中,诊脉有脉理。行针有针理。用药有药理。都是先以脉理为准。所以书中说:“百病的始生,皆生于风寒燥湿火,以之化之变。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这就是说,凡是生病,都是中了风寒燥湿火造成的。使人的气血流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上应天时流动。而苍天早已经赐给了用脉象能够先知道手足经脉中,气血之化之变的方法,又赐给了经方,纬方,行针,用药的方法,而使用者,老是不能全面的应用。尤其是用脉象,审察病机,不失其宜的知病。老是注重药方。注重望闻问切,而古圣贤们都是注重神圣和工巧,把当其时寸脉的脉象合在色气上。这是医者首务的方法。因为脉象的来历,不是经过实践,再实践,积累而来的。在《移精变气论》里,岐伯说过:“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惮之世,邪不能入也”。而后人,则不然,都是象万物一样,从着四时的五运六气活着,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小病必甚,大病必死。都是从理色脉而通神明,才能知道。脉象是古人在梳理五运六气的运转时,才发现,人的气血流动是上应天时的,不是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所以脉象是第一位的,同一种脉象可以有很多药方。所以古人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故,药方都是脉象确定之后,再立方药。在张仲景著《伤寒论》之前,只有用诊脉的方法,先知病。没有何脉象,必须用何药方。知脉和用何药方,这是张仲景创立的格式,开启有了脉象又有对应的药方。成了中医的一正派,开启了万世之法程,成了医门的圣书。

如:《订正仲景伤寒论注》里说:“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所谓太阳病,指的是,每当立起了年气之后,不论是哪一步气的时间,凡是在6087.5刻的一步气中,太阳的本气寒气在司天时,人身之外都是被寒气包裹着。在辩太阳病时,所谓脉证并治于上的“上”,是指太阳的本气寒气司天时,应寒气司天的寸脉的脉象是沉脉。荣卫的“荣”是阴。在井合的排序中2,是阴。卫:是固守。先于表的“表”,是指本气。

    看太阳的气时,有太阳的本气是寒气司天,寸脉是沉脉;太阳的中气是正阳气司天,寸脉是长大浮脉;太阳的标气同中气正阳气司天,所以寸脉是长而大的浮脉。在气运转中,太阳司天的气分标中本。所以太阳的脉象,也分标中本,不可不通。《订正仲景伤寒论注》,首先是指,以寸脉的脉象为依据,再论方药。所以有脉象又带着药方。即,“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于上”。指的是太阳本气寒气司天时,沉脉的脉象中,有了阳气的邪气伤了寒气,是热伤了寒。“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于中”。指的是太阳的中气正阳气司天时,长大的脉象中,有了阴气的邪气伤了阳气。“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于下”。指的是太阳标气阳气司天时,浮脉的脉象中,有了阴气的邪气伤了热气。而后才有对症的药方。知三脉象之法,以之施治。《伤寒论》的这些说法,都是在演示《气交变大论》中说的,六气司天的问题,六种寸脉的脉象都是上应着司天的天时,形成的脉理。《伤寒论》中,辩阳明病;辩少阳病;辩厥阴病;辩少阴病;辩太阴病的标题后都有,脉证并治于上,即,指的是本气应的脉象;脉证并治于中,即,中气应的脉象;脉证并治于下,即,标气应的脉象。只不过是把此话省略了。

    在当今中华大地上,早已经失去了诊脉的脉理。为什么把这一招式传丢了呢?其原因。有三:(1)在张仲景的时期。诊脉这个方法,行医者们,普遍都会。因为《黄帝内经素问》此书,不是后人写的,此书都已经几千年了,书中讲的诊脉,要先立其年,已知其气。把五运六气分成六六之节,司天在泉的气都应在人的寸、尺脉上,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叫天人合一,是把人身中气血流动彰显在寸脉上,使脉象能上应天时。只要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次序,就知道人的寸脉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脉象。用诊脉的方法,知气血流动的变化,这事儿很普遍,也很简单。所以在记录病情时,都用脉象说话,非常容易达成共识,所以都不用写在书中。但是,后来把知病诊脉传丢了。所以后人不知道司天的气是寸脉的脉象,不知道在泉的气是尺脉的脉象,不知道司天在泉的间气是关脉的脉象。所以诊脉时根本不知道,哪是来的脉象,哪是去的脉象。所以,一说司天在泉的脉象而疑惑。一说脉象都无法避开任何的嫌疑说法。(2)后来有人又把王冰早已否认的新校正云的解释,又重新写在了《八十一难的六十一难 》里,把《黄帝内经 》里说的“诊脉”是“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汚,神圣工巧”,以按时令行针为工巧,“用药”治病为神圣。理解成神秘,说成了象神仙一样。把以脉知,理解成了以外知。来显示自己医疗水平高明,把行针扎气头时间的工夫,把巧妙计算气头的方法,解释成高明的大夫,又上升到一望便知。但是《八十一难》里也明明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又说要四诊合参,而后却又提出了还有很多矛盾。用望闻问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丢掉上应天时,脉诊的关键。(3)西医的介入,又从根本上,弃掉了用脉象知病的脉理。如,顾植山,公开的喊出,现在科学这么发达,谁还用诊脉的方法。又有更甚者,又造了个AI脉机。AI脉机,怎能知道在何时,人的脉象是上应司天在泉的气呢!这些都不是用科学的态度研究病理来源的方法。以经解经,推陈出新,开通中医,正行无问。

                                          拄其间

                                                       202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