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天地的气数,穷追五运的方法

(2024-08-11 14:56:29)
标签:

诠释黄帝内经


推天地的气数,穷追五运的方法

  推五运六气的运转,六气为经,五运为纬。司天的气上接着天的气,治天。在泉的气下接着大地的气,治地。五运的气处在经天的时令中,是变化的天机。在天上,有天三气,而九气治天。如,少阳火气治天,前有阳明燥气,后有太阴湿气,故,为天三。当少阳治天的气时,按照时令的气序,有一阳治天,风气治天和火气治天。后有三阴的阴气治天,中气燥气治天,本气湿气治天。从着少阳治天的气。前有二阳的阳明阳气治天,湿气治天,本气的燥气治天。故:为书中说的,三三为九气治天。在天上有少阳的三气治天,叫,五运六气变化的天机。在天的下边有司地在泉气治下。叫,五运六气变化的地机。总之,有一个司天的气和左右二间气。也必有一个司地的气和左右二间气。形成两个太极的光环。书中叫,九野十八侯气。

    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天上运的气运转有天机。地上运转的气有地机。在天上有一个时令至而日气也正好至。司天的气有一个大间,如,阳明标气阳气司天时。左是太阳正阳的气位,右是少阳标气阳气的气位,这叫大间。还有两个小间。即,少阳至阳明,叫右小间。阳明至太阳,叫左小间。一个气位中用十份分。在二十八星宿黄道的光环中,用二十四个节气的中气和节气,把黄道的道路分成二十四等分,每分又分成十五份,以三候为一气,看五运六气的移动。

  在这二十八星宿围成的光环中,天分阴、阳。也是年气分阴阳,上有三气司天,下有三气司地。日分昼夜,有阴,有阳。在论述三百六十年的阴、阳时,上候为60年,中候为60年,下候为60年。在论述日气的阴、阳时,有三百六十个时辰,为一个节气,上候五天为60个时辰,中候五天为60个时辰,下候五天为60时辰。推天地的阴、阳气数,各有宿属之分,气在天上之分,在地下之分。都是在司天的光环中和在在泉的光环之分。

     五运六气在司天的气中运转,是在节气中运转。在司天的天周中运转,是看不到气在在泉司地的气中运转;五运六气在在泉司地的气中运转,是在中气的气中运转。在中气中运转时,看不到在司天的气中运转。所以,五运六气在司天的气中运转和在在泉的气中运转,是在两个时令的时间,两个天体中运行。所以书中说,在节气的时令里,气是在上升的天体中论气。即,在司天主气的时间论气。在中气的时令里,气是在下降的天体中论气。即,在在泉主气的时间论气。在司天的天体里论气是在阳气中论气。在在泉的天体里论气是在阴气中论气。即,天为阳,地为阴。套用到诊脉论病时,司天的气彰显的是寸脉和关脉的脉象,即,手经脉的脉象;在泉的气彰显的是尺脉和关脉的脉象。即,足经脉的脉象。这就是在诊脉时,为什么非要分以寸脉为准。或为什么非要以尺脉为准的道理。这些中医的医理都不懂,再去诊脉,再去论病,能说清中医的医理吗?

       还有一个中候气的时令。叫二十八星宿中的宿中之气。因为黄色的光带是一条很宽炁带,中候的气,运行在黄道的中间,又叫中间的气,也叫人气。只有先审运的气,走到节气中候的五天时,才能看到它,应用它。五运六气运行到节气的中候时。中气是随着节气的气上升。叫人气司天。五运六气运行到中气的中候时。气是随着中气的气下降。是在泉的中气司地。叫人气司地。

    故,在节气的时令中,看气的生成和转动。看不到中气时令中,生成的气;在中气的时令中,看气的生成和转动。看不到节气时令中生成的气。这叫司天的气经天时,而不见的气,是地的气,是在泉的气。在泉的气经地时而不见的气,是天的气,是司天的气。

     当明白了司天的气和在泉的气是两个天体,又不能分开时。可是看气运转和诊脉时,又要人为的把它分开。一方面,一方面的看气,诊脉。当司天的气经天布天时,在泉司地的气不可见,见到了,诊到了的气都是虚气。当在泉的气经地行于地时,司天的气不可见,见到了,诊到了的气都是虚气。

     司天的气主气,都是可见的气,叫气清,叫正化的气。看到在泉的气叫浊气。故:书中书说,寅午未,酉戌亥,为正化,正化生的气是实气;在泉的气主气,都是可见的气,叫气清,叫正化的气。看到司天的气叫浊气。故:书中说:申子丑,卯辰巳,都是对化,对化的气是虚气,虚气是不及的气。

     凡是天不清,地不浊的气。都是在五运六气将要升天,还没有上升。日气都先积到每天早晨寅时的时辰,是日气的阴、阳接近于天,为可见。而日气下积的气还没有接近于天,是不可见的。故,看气的上升和下降,都要先用日气在寅时的时辰,必须先分日气的清浊。书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要天天这样做,这样用。书中比喻这种方法时说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为了把日气的神气合到周天形体中,不这样作,就没有办法把阴和阳分开。先立其年,审察每天在天明时,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是辩阴阳,分清阴阳的唯一办法。

  在正化的气中,如:(1)在少阳司天 时。日气六庚,六乙的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成气数,下积到少阳司天的气,叫时至气至,又是正化的气,生成的气叫气清;(2)日气六丙,六辛的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成的气数,下积到阳明司天的气中,叫时未至,而日气先至,为太过的气,又是正化的气,生成的气叫气清;(3)日气六甲,六己的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成的气数,下积到太阴司天的气,叫时至,而日气不至的气,又是正化不及的气。生成的气叫气清。又是地亡的气。又是天三,九气生成的气,都是可见的气。都叫气清的气。(4)日气六丁,六壬的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成的气数,下积到太阳司天的气,叫时未至,而气先至,又是正化的气。又是天空,六胜的气。生成的气叫气清。

       如果是当太阳司天时,(5),日气六甲,六己的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成的气数,先积到太阴司地的气中,叫时未至在泉,而日气先至太阴行于地的气中。这叫浊气,叫不可见的气。叫对化的气,叫虚气。这是产生六复气的气。(6)日气六庚,六乙的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成的气数,下积到少阳司天的气中,叫时未至,而日气先至少阳司地的气。这叫浊气,叫不可见的气。叫对化的气,叫虚气。是产生六复气的气。都是产生六疫病和六疠病的气。

所以书中说:气的大小盛衰。要推其天地,详乎日气的所在,所居,生成的气来论述。

     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有正化的气。有对化的气。正化的气是实气。对化的气是虚气。把这些套运到中医的医理中,再用脉象把他分开,中医能懂的人有多少。只是寥寥无几。所以,中医有中医的医理,不懂医理,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中医闹腾的再欢,AI, AI。最后还是“去替天行道”了。以经解经,医理先行。在西医里,按照他们的医理,念四年大学,可以培养出上万名西医大夫。在中医的世界里,按照《黄帝内经》中,天道的引领,上有应天时的诊脉方法;上有应天时的行针方法;上有应天时的用药方法;上有顺应天时的手术手方法。都是现成的医理,五个老师讲课,两到三年之内,同样可以培养出上万名中医来。西医能办到,中医也能办到。上千来,王冰七十有余,没有办到;张仲景,没有办到;马莳也没办到。在当今的中国为什么也办不到。岂不是怪事儿吗?

     何为天空的气:上文(4),在日气六丁,六壬的气中,当少阳司天时,气是上升的时间,论气是以司天的气为准。日气是先下积到阳明的气位上,而后又移到太阳的气位。注意:太阳的气在下方,在在泉一方。是日气先时走到了在泉一方的标气。当在初候的气中看气时,天上的气看的是标气,在泉的气看的是标气。当在中候的气中看气时,天上的气看的是中气,在泉的气看的是标气。当在末候的气中看气时,天上的气看的是本气,在泉一方的气看的是标气。故,在泉一方的气总是看先时开始的气,不看中气和本气。把不看中气和本气上边的气,叫天空。《至真要大论》中,讲的六胜的气,都是这种情况。

      何为地亡的气 :上文(3)在日气六甲,六己的气时,是少阳正在司天。而日气,正好下积到在泉的少阴上,而后又移到太阴的气位。这也是气在上升时。先下积到了下方。看气时,天三气是在时令的初候的时间,而在泉一方的气是在本气中,是下降的气还没有行完。所以,看的是天上的本气。以此,天三气是在时令的初候的时间,而在泉一方的气,是在本气中,是下降的气还没有行完。所以看到的是天上的本气;天三气是在时令的中候的时间,而在泉一方的气是在本气中,是下降的气还没有行完,所以看的是天上的本气;天三气是在时令的末候的时间,而在泉一方的气是在本气中,是下降的气还没有行完,所以看的是天上的本气。故:在泉一方的气不看标气。不用的标气叫地气,所以叫地空。这也是《至真要大论》中讲的,六气之胜的问题。从六气六胜中,讲的病理和正化司天在泉时形成的脉象,病理都是不一样的。要想推其天地的气数,这些不懂,也是无法求出,生数和成数的。

     学《黄帝内经》的人,如果对我说的这些天道,医道,都不懂。你是无法看懂五运六气运转的。中医也无法看懂脉理的诊断。当然也看不懂书中说的,“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在“365日易一气,一岁已往,气则改新,新气即来,旧气复去。天地不同,补泻之方,应知先后”。到底是何意了!

                                         拄其间

                                                    202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