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讲的是五运的气和六气的气在天地间的运转过程。五运六气在运转中,阖在了天地间万事万物,才出现了生长化收藏,五季的变化。阖在了天地间的人身中,才出现了生、长、壮、老和死亡的五个过程。但是能够展现五运六气是怎样与世间的万事万物相互作用的方法。虽在正文里讲了,但是没有人能看读懂它。造成了长时间无法破解《黄帝内经》中,讲的政理和医理。只有在《黄帝内经》的《刺法论七十二和本病论七十三》这两篇文章中,才告诉了下手的办法。但是这两篇文章在上千年来又被人抽走,成了遗失文章。所以后人无论怎样精读《黄帝内经》这本书,你就是有天大的能耐,都不可能读懂和学会五运六气的运转方法。即使后来找回了这两篇文章,可是又不被任何人所重视。所以,还是没有办法以经解经。五运六气的运转方法学不会,气转动不起来,什么天道地道人道。什么道路你都看不见,什么道德标准谁也说不清。连名词解释都不搭边。尤其是书中新校正的注解,都会把人的理解引向错误的想象中去。书中说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任何人也分不开上、下和左、右。虽然有王冰留下的《玄珠密语十七卷和天元玉册二十八卷》。可是都没有办法把它符合到《黄帝内经》的正文里去。没有《刺法论七十二和本病论七十三》对五运六气运转初步的点播和示范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就是一本没有开过世面的书。永远,永远,局陷在《易经学》五行生克的易理之中。所以上千年来,有人抽走了《七十二和七十三》这两篇文章,此人,真是太聪明了。没有了《七十二和七十三》的点播演示,使《黄帝内经》中的政理,医理全都塌了方。
如:气在《刺法论》中说,气升之不前,气交有变。正文里也说,郁成暴郁,如何救生灵。在《刺法论》里又说,要明天元的道理,使劲的刺它。可折去郁气,扶助正的运气。又直接举例说“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又说,升之不前可知可防,气的下降也可先知先防。“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只用了几句话,就把五运六气上升和下降的五种气的郁塞都解除了。现在把挡在我们面前的面纱,使我们看不见的气理说穿它。便一目了然。
正文里都说了,天元,你要知道指天的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一气叫一元,六气叫六元。不要对正文里说的“天元”,又做别的解释,失去了“元”的源意。天元,是气上升时有所指的五行的一气物。地元,是气下降时有所指的五行的一气物。人元,是司天的中气在上升下降时,有所指的五行的一气物。“木欲升”,“木欲降”,说的是“风气”这一“元”的气,气上升下降时的道理。说的都是“风气”这一“元”的气。代表风木的气是丁,壬。六丁的气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丁卯。六壬的气是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壬子。木欲升降,被天柱窒、地晶抑之,不能在天周中上升下降了,也就是“壬寅”的气“丁酉”的气交在了甲午阳明的气位上。阳明的燥气金是率先已有的燥气,气上升时叫遇天柱。气下降时叫遇地晶。只是把太白金星换了一个名称。都是为了区别阳明燥金在上下的气位,把阳明燥气的气位换了个名。还是甲午阳明的气位的本气用事,本气的一元之气,叫燥气。当“丁酉”,“壬寅”的风气交到燥气之上,是“丁和壬”风木交在了阳明燥金的气位上。因为是金克木,木气才不能前进,故叫塞住了,也叫塞在了阳明的气位上。地支的用法是表示正化和对化,是告知风木是交在了阳明气位的里边或表面,即,风木是入了里还是没有入到里,留在外边的时间,又叫上工和下工的时间。“酉”和“寅”都是正化的气,是丁壬的风气交在了阳明的表面。阳明气位的气是本气,为当其位的气,所以是风木被金克,叫塞住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也不会用手查,“丁酉”,“壬寅”的阴阳二气是在甲午旬中的气。即甲午旬中有十气。当然,你念多少遍也不知何意了。也不知道“丁酉和壬寅”的风气是交在阳明经脉的气中。气下降是可入的“入气”:是告知要刺经脉的合穴,气上升可出的“出气”,告知刺经脉的井穴。气至运转图的緯线以上叫出,气至运转图的緯线以下叫入地。在人身指肚脐的上下。凡是刺经脉时,气上升的时间刺的是经脉的井荥俞穴,气下降的时间刺的是经脉的
经穴,合穴。
如果你不会诊脉,或会诊脉又不知道是在北政年的下半年,不知道诊的是在太阴为在泉,尺脉为沉脉的时日。就不知道推导气位的顺序哪是在阳明的经脉。哪是在阳明的肺脏。更不知道风气的上升和下降是塞在了左手阳明经,或塞在了右足阳明经。风气被燥金塞住,厥阴经的气越积越多,不能上升,只有逆行成病,所以要刺足厥阴的井穴大敦。同理,如果是太阳司天,阳明主运的气,气塞在了太阴在泉的右间,是塞在了肝脏中。从《刺法论》中讲的气,上升被塞住的实例,就是在告知五运六气在运转中被塞时,在医疗中用的是针泄气。在气运转中都要逆行五步一右迁,使气换换位置。从而知道气又走到了另一个气位。壬寅又逆行至丁丑,到了太阴的气位。丁酉又逆行至壬戌,到了厥阴的气位。这些是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些你不会,就不会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经脉是怎样有病的,五脏又是怎样生病的。西医那一套理论,是垃圾塞住了,是因为经脉拐弯儿了,是细菌感染了,等等就成了无稽之谈。知道了风气上升被塞治病的方法,当然也就知道了风气下降被塞治病的方法。同理,天元六气不管哪一气在流动中被塞住,都使用这一种方法下手。知司天,知在泉为寸脉和尺脉,知气序,便知气在哪条经脉,首当其冲。不是凭经验,也不是望闻问和CTJ。
又如,“五运之至”的问题。在这里运气之至,指的是在哪里呢。指的是气走到司天的气位时。五运的气来到有早有晚,但是都是到了司天的气位。这可是关键的条件。所以《刺法论》点播说:“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当去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其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没有《刺法论》中,告知当其时,当其位气的到来也有太过,有不及和有平气论气,就会把太过不及和平气张冠李戴。学《内经》的人老是把气太过看成是气走到了司天之左边的气位。老是把气不及看成是气走到司天之右边的气位。是想错了。而是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先始于司天右边枢气的气位之后,再交到当其时司天的气位,叫日气交到了当其时当其位司天的气位。叫五运之至。是把五运的日气交在司天的气位之内,又分太过,不及和平气。没有这些话的点播说明,“资取之法令出密语”,是没有办法明白时至气至的气,到底是怎样的。如太阴司天,日气甲、己先交到少阴,再交到太阴司天的气上,在太阴司天的气位上论太过,不及和平气。
“五运之至有前后”这十一句话,才叫金贵真言哪儿。他讲出了五运六气运转非常奥妙的密语。讲出了诊脉的真谛。当五运气的时间到来之时,才有了60天司天的气与运气的定位。在一个气位司天的气中,司天的气主管天周。诊脉也是真气的脉象。而来的气风火燥湿寒,都会同时来。
如太阳的本气寒气司天,寒气为真气,暑气和火气就是反气,是贼气。燥气也是邪气。风气也是邪气。湿气是正邪气。在这60天中有司天的正邪气,有司天的承气,湿土。有泄自己的风木气。当寒气的真气司天时,寒气必然布满天周的各个气位。丙午在司天的本气位,丙辰在厥阴,在人迎的气位;丙寅在少阴;丙子在尺脉;丙戌在少阳,丙申在后人迎。这些真气都盛于各个气位的气。使反气生化,不及的气由司天的气补它,五运六气运转正常,真气满溢,天下正常。
当司天寒气太盛了。盛得超过司天寒气为真气的旺度,要折其郁气,要取它的源气寒气化气,泻掉它。在这60天中,司天的气有反气承着,承气以保证司天的气总是真气,叫天命正常。这叫真气满溢,邪不可干。
当别的气从着太阳的气运转时,都要按照《玄珠密语》中说的天元定化论和侯气定化论的办法论气。风气上升交在阳明郁塞了,泄厥阴本位的气。木气不降,泄阳明肺经的燥气。火气升之不前交在太阳寒气上,泄厥阴心包经的气。火气不降,泄肾经和膀胱经的气。土气上升交在厥阴升之不前,泄太阴气位的脾经;土气不降,刺泄厥阴肝经。燥气升之不前交在火的气位,泄太阴肺气经脉的气;燥气不降,刺泄少阳三焦经的气。
如果都是郁在本气位,是因为两气相同,成天符气,在本位直接泄之。在这里,每句话都把五运六气的运转和治经脉的方法合到一起来讲。其实是讲五运六气的运转,也是在讲医理。但是不懂五运六气的运转,不可能看懂医理。
在《六节脏象论》中说“所谓气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所谓气至者,气至之时”。说的是用日气通过“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办法,直接把日气下积到司天的气位上。叫时令到,司天的气也到,日气也到。这才叫气至之时。
要看年气的气至之时,是始于立春前大寒的初候之日,又必须是甲、己日的早晨寅时,为年气开始的第一天;要看年气里四季,即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气至之时,直接把日气下积到司天的气位上,始于四立的初候,又必须是甲、己日的早晨寅时,为四立开始的第一天;要想看二十四节气中,一节气时令的气,气至之时,直接把日气下积到这一节气司天的气位上,是始于一节气时令的初候之气,又必须是甲、己日的早晨寅时,为节气开始的第一天;要想看任意节气里,任意一天的气,气至之时,只有在先立其年,先知何气司天,又要知日气,又要知日气在那一节气、哪一侯气的那一日,直接把日气下积到司天的气位上,又必须从早晨寅时的初,中,末开始。还是始于戊寅时的初,中,末;还是始于庚寅时的初,中,末;还是始于壬寅时的初,中,末;还是始于甲寅时的初,中,末。侯其日,要随其日,才能气可与期。都要按时日看见气的生成。所谓失时反候,五治不分,是指司天的气是阳,时至不是阳,而是阴;司天的气是阴,时至不是阴,而是阳。这是司天的气还没有开通,没有到达。司天的气,主持统一气,主管天周,而气至不是司天的气,叫气至来的是邪气,都是病气。所以都是在治疗邪气的时间,都要禁止邪气的继续生成。
如:《六微旨》中说,“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气至,来气有余也”。司天的气至,日气也至当其司天之位,叫时至而气至,是和平之气至,叫平气。都讲得是初候之气的第一天甲、己的日气。但是在时至气至的60天的时间里,气至还是有先时,后时。来气不及,来的六气都为后时,虽交在这司天之位,而气少于,小于司天的气。来气有余,来的六气都为先时。虽交在这司天之位,而气大于,多于司天的气,是气走到了司天的气前边。虽都交在了司天的气位。有先时,有后时,或后时的气先至。都是来的日气与司天的气有一个时间差。在年气上看气,前后差30天,就差了一年;在本气位看气,就差了一个月;在时令中看气,前后差一个节气,即十五天。
在一天之内看气,差了一个气位中的上工,中工和下工这三段时刻的时间。书中叫,从中,有中气之化。从本,有本气之化。从标,有标气之化。来气在同一个气位中,是应该从中气,还是从本气,还是从标气,都依照本气位司天的气是何气在布天地,何气主气施用为准。
如每年的冬至都说一阳生,这话说的出入非常大。同样是有至而至,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冬至之时日,日气正好走到甲申少阳气位初候的气,为得到一阳生,天温和,因为是少阳的标气阳气用事;到冬至的时间,如果是得到甲午阳明气位初候的气,为得到一阳生;到冬至时得到甲辰太阳气位初候的气,是标气少阴热气,为得到阳气生。叫天得温和之气。这叫冬至一阳生。
当冬至之日,日气正好走到甲寅厥阴气位初候的标气是阴气生;走到甲子少阴气位初候的标气是寒气生;走到甲戌太阴气位初候的标气阴气生,虽得到甲子的气,都是阴气,故天寒不解,叫冬寒不去。冬至得到少阳在泉的气是标气的五天都是阳;中气的五天都是风温,寒生春,寒又不能过风的气,而生风温;本气的五天是火热,所以少阳在泉的时间一定是天温如夏,叫时至气太过了。总之,总是论一个节气十五天的初候的初端为准。
最后说,时至当其时当其位的气,没有太过,也没不及的气,书中叫非太过,非不及的气,正好是平气。在五运六气的运转中。以年为准的日气,当行到了一百八十二天半,正好行至天周的一半,是正好走到了司天的中间,气行尽了,叫以平气齐了天的气。平气齐了天的气,平气就不是司天的气。因为司天的气是真气,真气都微盛于大于平气,所以平气不是真气。司天的真气是火,在司天之位生成的火气是平气,是因为有阴气反气承着,所以火不是司天的真气。是看不见的阴气在布天。要注意天周是阳从阴化。在司天之位生成的寒气是平气,是因为有阳气反气承着,所以寒气不是真气。是看不见的阳气在布天。要注意天周是阴从阳化。这一点在阴、阳两气相生之时,天周中发生阴、阳转化布天的问题,非常容易找不到谁从谁化的规律,使气没法运转。诊脉时也难辨阴、阳。没有《刺法论》中五运之至的点播,你休想看懂《天元玉册里》运交日的方法。这只是《刺法论》中,五运之至,当其时,当其位里,点播的一种真言。
拄其间
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