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参观青岛老舍故居

标签:
春节特稿都市风光说古论今 |
分类: 随笔杂谈 |
老舍先生从1934年秋到1937年夏,在青岛生活、工作了三度春秋,成果丰硕,度过了生活和写作上的黄金时期。
1934年8月,老舍先生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自济南赴青岛任山大文学院教授。初到岛城时,一家人住在山大后面一所西式平房里(现为登州路10号)。因住户较少,生活不便,旧历年后迁居金口三路2号。1935年的年底,老舍一家又移居黄县路6号(现在门牌为12号)。后者是一栋两层小楼房,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住楼下,共租用4间房屋,两间做卧室,一间做会客室,一间是书房。从1936年暑假起,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教职,潜心写作。先生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和《文博士》、散文《想北平》等代表作。
门内是约为600平方米的庭院,院中矗立着先生的头部塑像和祥子拉车的雕像。院墙上有26幅陶版画,是孙之儁先生创作的《骆驼祥子画传》。小楼的一楼设为展厅,二楼和阁楼是茶室,作为一个文艺沙龙供青岛文艺界人士聚会时使用。
先生一家当时租住的4个房间,现在分别被布置为青岛厅、创作厅、版本厅和艺术厅,展示着丰富而珍贵的图片资料和实物,其中有老舍子女捐赠的先生生前使用的衣服、眼镜、钢笔、印谱、小古玩、花盆等物,还有先生当年健身习武常用的刀枪剑戟(先生的武友、螳螂拳第四代掌门人孙丛宅捐赠)。
这部大作,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良知与罪愆,形成了对人性、命运与世道的深刻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由此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对城市贫民的博大同情与真正关注。
艺术厅的设置独具匠心,题为《光影穿梭 时空回响——〈骆驼祥子〉的舞台与影视艺术》。这里不仅有以《骆驼祥子》改编的电影、话剧、戏剧等大量剧照、海报,还装置了4台视频设备,配有耳机和遥控器,让参观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欣赏这些舞台与影视艺术。我拍到一张北京人艺2008年新排话剧《骆驼祥子》的影视截图,剧中男一号的饰演者为于震。


1937年夏,老舍离开这所故居,重返省城济南,应聘到齐鲁大学主持文学院。听说,济南的老舍纪念馆也是在近几年建成的,位于大明湖新景区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