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泉撷英漱玉金线
http://s12/mw690/a47c2d92gd1ac685f58db&690
(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鸣谢拍摄者与收藏者)
泉城之水,错落栉比有序,千姿百态争春。趵突泉公园内外一带共有泉水37处,总称趵突泉群。其中列在《名泉碑》中的有趵突泉、漱玉泉、金线泉、柳絮泉、北煮糠泉、马跑泉等20处。除了为首的趵突泉之外,漱玉泉和金线泉是其中的佼佼者。
距趵突泉不过一箭之遥,离沧园不远的东北方向有一泉,与趵突泉性情廻异:一泓碧流,水波不兴,静如明镜,清澈如玉,游鱼斑斓,名“漱玉泉”。传说中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常年居于泉侧小筑,心得灵气,笔蘸灵泉,写下冰雪聪明才情万种的锦绣词章,集成《漱玉集》,小筑得名“漱玉堂”,流传至今,使后人得以流连遐想,寻踪寄思。
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
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泉边缘柳成荫,泉水清澈见底。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注入螺丝泉池中。水石相激,淙淙有声,犹如漱玉。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
http://s14/bmiddle/a47c2d92gd1ac684fd71d&690
http://s7/mw690/a47c2d92gd1ac684042b6&690
http://s11/mw690/a47c2d92gd1ac6840637a&690
漱玉泉边有李清照纪念馆,漱玉堂正中有造型温婉的清照塑像,堂中陈列着她的行踪图和词章锦句。我特别欣赏李清照纪念馆里“溪亭”上的那副楹联:“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http://s15/mw690/a47c2d92gd1ac684ffbde&690
此联摘自李清照的七绝《春残》,全诗曰:“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这首诗明确表达了作者以国破家亡为恨的思想,写得凄凄委婉,读后让人感同身受。李清照饱经战乱之苦,丈夫己逝,自己被迫离开家乡,住无定所,四处飘荡,此等苦楚,“凄凄惨惨戚戚”,“脉脉此情谁诉”,随波逐流,流落他乡。面对春残百花凋零,却时时思念自己的家乡,而孤单只影,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一身病痛,加上心病煎熬,梳理着苍苍白发,缕缕烦丝,“此恨绵绵无绝期”。春归何处?只有梁上燕子呢喃细语。微风送来了蔷薇的芳香,而蔷薇又能载得动这许多愁吗?这多语的燕子,又能分担作者的身病和心病吗?怨恨愁苦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唏嘘不已。
我幼年时多次到金线泉游玩,反复寻觅过人们传说的泉水中那条金线,但始终未曾得见,结果兴味索然。现据有关资料介绍得知:金线泉有二,录于《名泉碑》者为老金线泉,居趵突泉东北一侧。此泉有石砌的长方形泉池,原长4丈,宽2丈。由于水面有一条游移飘动的水线波纹,映日凝望,宛如一条金光闪闪的金线浮于水面,故而得名。“金线”的形成,是由于两岸泉水相对涌流,流势均衡。当太阳照射到池底,平静的水面上,就会显示出一条聚成的水线,金光闪亮,象游丝一般,忽隐忽现,随波荡漾,蜿蜒多变。
http://s7/bmiddle/a47c2d92gd1ac6830af06&690
北宋时,四季白昼均可见到金线,唯有清明月夜可得银线,大文豪曾巩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的描述。后来泉水势弱,每于汹涌时节金线闪现几日,隐时多而显形少。元代诗人元好问多次游历金线泉却不可得观,甚为遗憾。
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在原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所石砌的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于是人们便将它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年间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处泉池东壁上,同时将原金线泉改称“老金线泉”。如今新的金线泉池东西长2米,南北宽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杆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水澈藻青,锦鲤潜泳,在水势旺盛且阳光照射角度适当之时可以看到金线。老金线泉仍然保留着,但愿将来某一天时来运转,它的金线重新出现。
http://s7/bmiddle/a47c2d92gd1ac684015f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