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说匾额

(2012-04-20 16:57:18)
标签:

杂谈

浅说匾额

——从石裕堂先生之“越乡百匾馆”说起

杨士安

 

    诸暨石裕堂先生,吾知友也。日前热情邀余参观其所主持之“越乡百匾馆”,但见匾横联竖,璀璨夺目,墨飞色舞,灿然烂然,可谓美不胜收焉。放眼间书法精湛多出大家挥洒,驻足处制作秀美莫不高手雕镂。品赏一过,竟有心旷神怡、大饱眼福之感;诚如入图书馆而阅读书法史也,宛若进博物馆而浏览文化史也。裕堂先生诞于丁亥(1947.3),占籍诸暨阮市镇。其父石望庚先生悬壶济世,在泌湖视北一带颇具声望。裕堂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广泛。丙午(1966)岁以高中毕业于诸暨中学。戊申(1968)响应“知青”下放。一度业农而耕云播雨,为医而采药施诊,执教而求真修业。岁丁巳(1977)恢复“高考”后,复就读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即今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前身)。 毕业后曾先后任职于诸暨城关镇(副镇长)、诸暨县城建环保局、诸暨市风景旅游管理局(任局党委委员兼市场开发管理科科长、规划管理科科长)等。裕堂对于诸暨风景旅游开发及园林技术业务实多有贡献者焉,对于集邮、收藏亦颇有成绩。著有《旅游浪花》(2007年10月版)等。

    裕堂先生所主持之“越乡百匾馆”位于绍兴市区东南方之“稽山园”。面积6.8万平方米,建成于2001年7月。其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园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茶肆酒楼,枕河栉比,堪为古老绍兴水城缩影。有造型各异之桥梁17座,乃集绍兴“桥乡”之大成也。园内以“迎岚阁”为最高建筑,内设3层,阁高16.5米,系仿宋代风格而建。此即“越乡百匾馆”之所在也。入阁赏匾,则百匾竞妍也;登楼览景,则千景拱秀也。今虽时过旬日而仍心潮汹涌,忆匾生情,遂欲以此为缘起,而欣然命笔之,乃有是小文也。

    何谓“匾额”耶?凡宫室、殿堂、亭榭、书斋、商铺等以大字题写其上,悬挂于门屏或堂室作装饰之用,以反映建筑物名称性质,或表达人们义理情感等之文学艺术形式(载体)者,即匾额也。匾额,或曰“扁额”、或曰“扁牍”、或曰“牌额”,亦有简称为“扁”“匾”“额”或“榜”者。“匾”古亦作“扁”。《说文》云:“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悬于门屏之“牌匾”。或以为,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者多属“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或性质之类者则属“额”。另一说法则认为,横者曰“匾”,竖者曰“额”。而根据我越地之一般理解,“匾”之与“额”在悬挂方式上亦有一定区别。一般认为,除“匾”与“额”之悬挂(或镶嵌)皆应有一定高度(至少应高于人们之“视线”)外;“匾”多属悬挂式,虽在高处,但为适应人们观赏习惯,往往使匾挂为“俯视式”(即“匾”之“下沿”紧贴“被挂物”,而“上沿”向外,离“被挂物”有一定距离,通过“挂钩”形成夹角,便于观赏。若将“匾”比作人,则“匾”之视线略向下而“俯视”着人们),如“厅堂匾”“商号匾”多如此。而“额”则多属“镶嵌式”(即将“额”直接镶嵌于“被挂物”,“上沿”“下沿”均平贴于“被挂物”;若将“匾”比作人,则“匾”之视线为向前“平视”),如“牌坊匾”“亭阁匾”或带有座右铭性质之“多字匾”多如此。但两者并无严格之区分。匾额受中国建筑结构变化影响,其基本形式可以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同时,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匾额形式进一步深化,样式翻新,出现册页匾、书卷匾、画卷匾、秋叶匾、碑文匾、虚白匾等多种形式。

    悬于建筑物门上檐下之“匾额”,相当于建筑之眼睛。建筑物四面皆有门时,四面均可以挂匾,但正面门上为必须有“匾”者,皇家园林、殿宇以及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许多匾额四周边框上,即《营造法式》所称之牌首,牌带,牌舌部位)上,且雕饰有各种龙凤、花卉、图案花纹,乃至有镶珠嵌玉者,极尽华丽之能事焉。匾额习俗,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上溯秦汉,明清古建筑每缀匾额,几达“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见匾额”矣。数千年来,因“匾额”集字(书法)、印(篆刻)、雕(雕塑)、色(绘画)之大成,融中华传统文化之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以其凝练诗文,精湛书法,深远寓意,多变式样,或指点江山,或评述人物,与雄伟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已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部分。“匾额”实为表现我国古代文化“价值观”与“审美观”之独特民俗文化精品、中华文化园地之灿烂奇葩也。它使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书法艺术珠联璧合,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

     匾额在历史上曾被普遍使用,成为民族文化一种标志。宋施宿(1164—1222)《嘉泰会稽志·义门》在记述“平水裘氏”时曾论及“旌表门闾”之匾额:“平水云门之间有裘氏,自齐梁以来,七百馀年无异炊。……至和(1054—1056)中,李待制题诗有云:‘夫何于会稽?卓然有裘氏;同居六百年,相聚三千指。昔贤钦义方,列奏闻天子;诏恩表门闾,光华映闾里’。……所谓旌表门闾者,唐以来有听事步栏前列屏,树乌头,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乌头二柱,端冒以瓦桶,筑双阙一丈,在乌头门之南三丈七尺,夹植槐柳十有五步。五代多故,不能如故事。晋天福(936—942)中乃敕度地之宜,高其外门,门施绰楔[1],左右筑台,高一丈二尺,广狭方正称焉。圬以白而赤其四角。今裘氏盖用此制,自平水云门者,望其旌表,在道旁数十步”(卷13第237页)。自有匾额以来,即与人们文化生活密不可分,深入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写景状物,抒情表言,每得意境文采,具有极大艺术感染力。悬之宅门则端庄文雅,挂之厅堂则蓬荜生辉,装点名胜则古色古香,描绘山水则江山增色。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然望之则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也。纵观各类匾额,无论屋舍装饰,抑或景观点缀,无不表达出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生活之意愿。如民居屋舍匾额之内容大多为芝兰入室、忠厚传家等;反映自然景观者则如山清水秀、碧水萦绕等。所有此类表示吉祥、安宁、祥和之用字,自古即被认为福瑞喜庆、诸事顺利词句,充分表达我国人民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 好观念及欣赏趣味。有些匾额虽因时代局限而反映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思想,但其中亦多有积极意义者。如“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目的虽为标榜其家族先人品习,但在号召后人继承前辈优秀品德、聪明才智及光荣传统,让家族美名世代相留,因而亦具有一定教育启迪作用。另外,各种匾额文字,大多拜求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往往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能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亦可起到“补史之阙”作用。俗谓“以匾研史,可得史证;以匾研诗,可得诗眼;以匾研书,可得书韵”,信其然矣。匾额因其所具有之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日研究民族文化发展之实物例证。若将匾额拓片结集,可纂成一部难得之书法精品,对于书法爱好者无疑具有借鉴欣赏价值,而对于地方史研究者来说,亦为一份珍贵研究资料。古代文人骚客有感而发在不经意所留翰墨,竟成为后人研究历史、观赏书法之文物,此实为前人之所未能虑及者也。故清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80)曾曰:“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2]。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无论为歌功颂德,抑或为标志记号;无论为装点门面,抑或为点缀江山,匾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将成为历史,也正因为此,匾额收藏便成为必需与必然。当然,“匾额收藏”不在于个体物件价值之多少,而在于“整体价值”之体现,整体价值更为可观也。目前,比较受人欢迎者为文人题字匾、字号匾和座右铭式匾。

    匾额之制作形制纷繁,包括雕刻、堆灰、泥金、榜书等,色彩丰富,装饰灵活,且能如实表现题匾者书法功力。就其建筑材料来说,匾额大致可分为木刻匾额、石刻匾额、灰制匾额及金属匾额等。匾身主要内容有题词匾文及款识,款识中包括题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姓名及立匾时间,有时还盖有题匾者之印章。匾额之制作流程,实可视作民间综合性技艺之展示过程。其制作技艺经长期积累演变,已成为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之完美结合者。一方优秀匾额,不仅可欣赏到凝练传神之题词,能再现俊秀飘逸之书法,还能展现出雕琢精致之图案,称其为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之“三度审美”,不为过也。匾额中蕴含有文人骚客之艺术创作,积淀有制匾艺人熟练技艺及辛勤劳动,文人与匠人和谐融合之双重优势,使匾额之美,发挥而至于极致。匾额题写文字很少,亦无复杂结构款式,主要为讲求适情应境,文辞精粹。题书时则要求有较高书法艺术水平,上款下款书写位置须得当,文字大小应得体。正因为匾额巧夺天工,充满生活智慧,其在民众生活中广泛流行,已成习尚。君不见新厅落成、寺庙开光、乡贤中举、长者寿庆、或为义士烈女之歌功颂德等,总会约定俗成地悬匾挂额。无论庄严如皇宫,或是热闹如市井,无论崇敬如祠堂,或是自在如书房,随处皆可觅得匾额身影。直至当今社会,匾额习俗,依然延续,诸如老字号之“招牌匾”、园林中与景致相映成趣之“亭阁匾”、书斋中鞭策自勉之“警句匾”等等。可见匾额习俗早已融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之中,成为一种生活范式矣。然毋庸讳言者,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匾额习俗正渐处濒危状态:老一辈传承人或因年逾古稀,或因迫于生活压力而改行;年轻一代则对制匾技艺缺少了解,鲜有问津者,技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之虑。故保护“匾额习俗”,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矣。数千年来,“匾额习俗”能绵延不绝地传承至今,实与无数镌刻者们默默无闻地“替他人作嫁衣裳”之无私奉献不可分也。充分吸纳深厚历史文化养分,以刀代笔,将“匾额习俗”传承下去,此不仅为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需要,更为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祖国建设大业,为建设和谐社会之需要也。匾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兹略述如下:

    一、殿阁楼堂类。多用以表示建筑物之名称,其中当然亦有蕴含物主思想或环境特色等内容者。建筑物种类极多,诸如殿、庙、寺、祠、观、庵、馆、亭、阁、楼、堂、厅、斋、室、轩、洲、村、院、苑、榭、坊、书屋、山庄、草堂等等均为悬匾之所。兹举常见者数例如下,对清《光绪诸暨县志》有载之个别“匾额”略加小注,藉以反映历史上诸暨对匾额之重视及流行:如“西施殿”;“泰山庙”;“五泄禅寺”;“范蠡祠”“土地祠”“福德祠”“栾公祠”[3];“白云观”[4];“五指庵”[5];“潇湘馆”“宾贤馆”[6]“图书馆”“博物馆”;“郑旦亭”“接官亭”[7];“滕王阁”“缀 锦阁”;“大观楼”“望江楼”“世香楼”[8];“明正堂”[9]“忠爱堂”“三事堂”“新民堂”“思补堂”“君子堂”“得心堂”“廉石堂”;“迎宾厅”[10];“敬业斋”[11]“秋爽斋”“无倦斋”;“省心室”“双龙湫室”[12];“浮萍轩”“写经轩”[13]“蓼风轩”;“紫菱洲”;“稻香村”;“怡红院”;“蘅芜苑”“百合苑”;“藕香榭”;“继魁坊”[14];“步南书屋”[15];“苎萝山庄”“清水湾山庄”;“阅薇草堂”“凤山草堂”[16]等等。又,在民居大门口、厅堂或楼房上,往往悬挂有与该姓氏堂号有关的匾额,如杨姓家族一般悬“四知堂”“清白堂”,张姓家族一般用“金鉴千秋”“渔阳惠政”;李姓用“西陇望族”“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泽”“九龙衍派”等。

    二、职位科举类。匾额中有众多书以官职名称者,具有表明身份或《委任状》之意义。如“县长”“州司马”“钦差官”“太常博士”“昭勇将军”“御前侍卫”“钦授修职郎”等。又有书以科举学 位者,如“文魁”“进士”“贡元”“朝元”“监元”“乡进士”“进士及第”等者[17]。据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风俗志》载:“清时试士获俊,请宗族邻里之有科名者,衣冠集于祠,主祭者中立,宾者左右侍;趋跄有度,进退有仪,赞礼有尸,读祝有人,申申如也,不敢不肃焉。中式以上,则悬匾建旗,族有规例,资以所需。民国以后,学校毕业者亦多相沿不改”(《风俗志》第7页)。

    三、商家店号类。如“同仁堂”“老凤祥”“荣宝斋”等。用字遣句,皆寄寓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美好愿望。如旧时浙江绍兴酒楼悬有“太白遗风”“刘伶停车”等长方形青龙扁,显得含蓄多趣。现代商家所悬匾额更是推陈出新,巧构妙句,如饺子馆题匾“无所不包”,当铺题匾“当之无愧”,音响电器行题匾“一呼四应”等,含蓄多趣,耐人寻味。有些则直接书以经营范围或 特色品种,如“葆元燕窝(饮片)”“万丰洋广铜锡”“蔡炳辉男妇大小方脉”等。

  四、歌功颂德类。多为职位较低者对职位较高者平级者之颂扬赞誉。常见者如对关心民瘼之官员,恪守规范之贤人或敬业修真之师表等之表彰。如“爱民如子”“斯民父母”“高山仰止”“光明正大”“桃李满园”“齿德兼优”“慈恩广布”“万有真原”等。

    五、绘景抒情类。风景名胜、园林古迹之匾额,每使山岳生色,河川增辉。《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劝诸宾》所描绘者即题匾趣事。贾政云:“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可见匾额具有美化景点不可忽视之作用。有匾额题“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顷”“春和景明”等,莫不描绘环境秀色也。   

    六、述志兴怀类。一为文人题字匾额,多为带有文学色彩或座右铭式之匾。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等。亦有对屋斋等居处用以寄寓明志、缀饰美化者,如郑板桥(1693—1765) “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匾额,寓意深刻。林则徐(1785—1850)书斋悬有“制怒”匾额,自警待人处事要冷静慎重。又如鲁迅(1881—1936)先生幼年读书之书塾挂“三味书屋”木质横匾,用语切当,意味深长。古代还有一类悬于公堂之上之官匾,官员为表白为官初衷或抱负,喜用悬金匾形式昭示民众,并以此为鉴自勉。如“明镜高悬”“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太祖赵匡胤(927—976)统一天下后,亦曾在自己殿房上悬“公正明”手书匾额,自警治国要公正。

    七、祝颂庆贺类。此匾额数量颇多,民间根据礼节风俗,在人际交往中亦有匾额交流。如称颂升官进爵者有“大展鸿图”“曲江风度”“青白廉标”“宽仁厚德”“雅有古风”“继往开来”“仕籍耆英”“才著贞观”“望重司马”“望重三军”等称颂寿庆者有“寿比南山”“玉树耆英”“年高德邵[18]”“寿祝耆龄”“花甲同春”“松寿鹤年”“萱荣八秩”“椿萱长荣”“德寿齐康”。称颂家族兴旺者如“七叶衍祥”“画荻遗风”“文曲星耀”“继述光宗”。祝贺新屋落成如“华堂永昼”“薰风南来”“长庚西照”“紫气东来”“如日之升”“爰得我所”等。祝贺商铺开张者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现代则有题书学位“博士”“院士”者。

    八、表彰嘉奖类。在封建社会中,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政治规范而政绩显著者,多被赐以匾额,亦称“扁表”。《后汉书·百官志》云:“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据清《光绪诸暨县志·金石志·诸暨县庙学告成记》载:“知绍兴府邵龄署诸暨县事,萧惟春至请崇祠乡贤,给有宫墙,懋绩匾额”[19]。获得官府或百姓扁表为一种崇高荣誉。其中不乏对真正维护民族利益,为民伸张正义者之表彰,如岳王庙(岳飞,1103—1142)“还我河山”匾,老百姓赠海瑞(1514—1587)之“海青天”匾。一些热心桑梓、关注民瘼者亦常受褒扬,如“谊笃桑梓”“谊敦梓里”“襄成赈务”“橘井流芳”(称颂医家)等。但更多则是维护封建伦理之匾额,对如众多烈女节妇、官宦人家之表彰,以对恪守封建伦常、政治规范者起到警策训诫及宣传作用,如《红楼梦》里先皇御笔之“慎终追远”。其中表彰“节孝”之匾尤为众多,如“从容就义”“节孝堪垂”“节孝齐美”“贞操冰心”“劲节贞孝”“孝可格天”“瑶池冰雪”[20]等。

    当然,旧时之匾额亦并非全为赞颂兴怀之类,亦有警戒惩处类匾额。据清《光绪诸暨县志》载:清时曾有对“堕民”匾(标志)其门以“丐”者。其载云:“人身有瘤,俗亦有之。俗之瘤则有丐,丐以户称,不知其所始。相传为宋罪俘之遗,故摈之名‘堕民’。……匾其门以‘丐’”[21]

    不少匾额出自名人名家之手,因此更具文物价值。据《光绪诸暨县志》载:“宝寿寺,唐大中八年建,咸通十年改今额。寺内旧有‘来青阁’‘涵碧亭’‘藏经之殿’三额,皆唐柳公权(778—865)书”[22]。“俞泾,字本清。生平冲澹无所容,为浦江魏了翁(1178—1237)所重,朱子(朱熹,1130—1202)颜其堂曰‘中和’”[23]。五泄寺前有徐渭(1521—1593)题“七十二峰深处”六字[24]。“县治之西,学宫设焉。圣天子(康熙,1654—1722)雅意右文,躬亲释奠,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颁行直省郡县,学宫皆灿然改观”[25]。“屠倬(1781—1828),字孟昭。琴坞人。寄居钱唐,不忘故乡,故自号‘琴坞’。……阮文达(阮元,1764—1849)公为其远祖屠道补撰墓碑,以寄永思,颜其寓斋曰‘琴坞旧庐’”[26]。“大儒第在后街,明廪生郦洙孙邵武县知县郦光祖故居。知县朱之翰(进士。1648年任诸暨知县)题曰‘道学大儒’”[27]。在“越乡百匾馆”中,亦有不少为名人之作。如朱熹对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曾赴诸暨讲学。徐渭“水夕苍蚊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季梨”;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于诗文、书法、戏曲、绘画均有独特造诣,于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之贡献尤为突出。石梁“风啸”;石梁(1726—1796),字镇南,号竖庵;诸暨长澜人;邑庠生;工书画篆刻;乾隆中举人楼卜瀍(1714—1783)(1714—1783)修县志,梁手自写镌,世称精妙;著有《草字汇》12卷行世;条目《草字汇》入于《辞海》。阮元“谊敦梓里”;阮元(1764—1849),清学者、文学家;字伯元,号芸台;仪征(今属江苏)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山东浙江学使,迁兵部礼部户部侍郎道光时,入朝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太傅。赵之谦“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赵之谦(1829—1844),浙江绍兴人;字㧑叔,号悲庵、无闷、梅庵等;官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善绘画;为一代大师。因此具有颇高收藏价值。

 

                                          2009年5月月24日

参考文献:

《嘉泰会稽志》,施宿(1164—1222)撰。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印。

《草字汇》,石梁(1726—1796)著,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12月印行。

《光绪诸暨县志》,陈遹声(1846—1920)纂。

《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1925年。

《中国古代建筑辞典》,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中国书店,1992年12月版。

《旅游浪花》,石裕堂(1947—)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

《诸暨散论》,杨士安(1948—)著,作家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 绰楔者,古时树于正门两旁,用以表彰孝义之木柱也。又,明清称官署牌坊为绰楔。

    [2] 引自赵文卿(1931—,兰溪市原李渔研究会会长)著《李渔,一身二十四家》。

    [3] “土地祠。在仪门内东廊之南。光绪二十二年再建。外殿颜曰‘福德祠’,内殿颜曰‘栾公祠’”(见《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四)·廨署》卷3第5页)。栾公者,明初知州(诸全州)栾凤也。

    [4] 即深山寺观,亦不乏匾额。如“道凝山,上有白云观,颜以‘白云观’”(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5第14页)

    [5] “五老峰,即五指山,(有)五指庵,即山取义,颜之曰‘五指庵’,其僧亦即名‘五峰’”(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7第11页)。

    [6] 凡馆舍、寺宇,亦多悬有匾。如“宾贤馆。三间,在仪门东”(见《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四)·廨署》卷3第4页)。

    [7] “邑东迓福门旧有‘接官亭’,后废。修复之,改颜‘观稼’”(见《光绪诸暨县志·名宦志》卷22第5页)。

    [8] “超然楼在进士第侧。章平事藏书之楼,初名“世香楼”,常州戚藩为题“超然物外”四字,因改名焉“(见《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卷41第11页)。

    [9] 其时县署多悬匾额。如“正厅。为间三,旧颜曰‘明正堂’。又厅东有‘无倦斋’”。“川堂。为间三,正德中知县彭莹颜曰‘忠爱堂’”。“后堂。为间三,嘉靖中知县朱廷立(1492—1566)撤而新之,颜曰‘三事堂’,自为文记之。隆庆中知县夏念东改颜曰‘寅恭堂’。康熙中知县佟世燕修颜曰‘新民堂’,乾隆中知县张端木改颜曰‘思补堂’。后堂西为内宅,有‘省心室’。又西有堂为间三,康熙中知县朱扆颜曰‘君子堂’,以堂前植竹故名;乾隆丁丑知县张端木修颜曰‘双清堂’。又有‘得心堂’”。“县丞廨。旧在幕厅东,其正厅颜曰‘廉石堂’”(见《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四)·廨署》卷3第3页)。

    [10] “康熙中知县杨洪建。后改颜曰‘迎宾厅’”(见《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四)·廨署》卷3第4页)。

    [11] “毓秀书院在学宫左侧。正厅三楹南向,四面轩敞,周以回廊,翼以厢房,左右各三楹,前为门三楹,后凿方池。进此则转而西向建堂三楹,颜曰‘丽泽斋’,自为门亦三楹,再进后为厅三楹,北向,颜曰‘敬业斋’(见《光绪诸暨县志·学校志》卷14第25页)。又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所居之处题写之匾额有“稻香村”“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大观楼”“缀锦阁”“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等。

    [12] “五泄龙堂,其方丈颜曰‘双龙湫室’”(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11第5页)。

    [13]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竹斋。携妻孥隐九里山,结草庐三椽,自题为‘梅花屋’。……自号‘煮石山农’,名其居曰‘竹斋’,题舟曰‘浮萍轩’”(见《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卷28第20页)。陈道蕴(1623—?)枫桥陈洪绶(1599-1651)先生女。小楷学赵松雪(1254—1322)先生,尝命之写经,精致绝伦,因题其所居曰“写经轩”(见《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列女》卷36第15页)。

    [14] “继魁坊在大夫第侧上新屋前。明景泰举人陈翰英(1426—1515)建。翰英从叔玑(1398—1433)以礼经魁会榜,翰英复以礼经魁乡榜,故题其坊曰‘继魁’”(见《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卷42第14页)。

    [15] 至于家室书楼,则更匾额璀璨。如“陈斋(1397—1460),字仲肃,尝辟一室,颜之曰‘步南书屋’,日偃息其中,校书着易,间出则穷涉山谷,乐以忘返”(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9第19页)。

    [16] “郑钦(1435-1520),字敬之,号思轩。弃官归,去旧居二里许,辟成‘趣园’,作室数楹,题曰‘凤山草堂’,凿池种鱼,径莳花木,日与亲朋游咏其中。平生读书,手不释卷,为文若诗,刻意苦思。吴越中名山水,游览殆遍”(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9第19页)。

    [17] “世科第在大夫第西北。明弘治戊午(1498)举人五河县知县陈元魁(1450—1531)建。寝堂有‘祖孙父子甲科’额。‘恩荣堂’在夏官第西。陈赏致仕后所建。仪门外有‘祖孙父子兄弟甲科’额。又有郡守洪珠所题‘进士’额。今名‘进士第’。‘世翰林第’在恩荣堂后。明宣德庚戌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玑(1398—1433)故宅。以其八世祖陈寿(1106—1178)官宋翰林经谕故题其居宅曰‘世翰林’”(见《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卷42第15页)。

    [18] 邵,通“劭”,美好。

    [19] 见《光绪诸暨县志·金石志》卷44第9页。懋绩,大功绩也。

    [20] “金节妇钟氏,蓝田金君佐妻。知县牛光斗题曰‘瑶池冰雪’”(见《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列女》卷37第25页)。

    [21] 见《光绪诸暨县志·风俗志》卷17第2页。

    [22] 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5第13页。

    [23] 见《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卷27第19页。

    [24] 见《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卷11第5页。

    [25] 见《光绪诸暨县志·学校志》卷14第3页。

    [26] 见《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卷34第6页。

    [27] 见《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卷41第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