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学兴衰(2)

(2023-06-06 20:36:54)

   (2)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六

纵观

早在曹魏末年正始时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些敏锐的思想家已经预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的趋向,预感到汉代经学的局限性,开始探索新的思想理论。他们的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他们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以下宇宙人生的哲理:

1,本末有无:即宇宙起源问题。他们认为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着。""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所以是“无中生有”,"贵无论"

2,自然名教 :即伦理纲常和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名教本于自然",汉代经学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僵硬形式的缘故,表面崇尚仁义,实际愈致虚伪。所必须抓住根本,即"""无名"""来维护纲常伦理

3,圣人有情无情 :即为世立论的圣人该不该“有情感”。他们认为圣人应该"无情而有性",这里的“性”,应理解为悟性、性格。圣人有悟性能看透世间万向,所以才能"无喜怒哀乐"。而"凡人任情,喜怒违理“。

4,动与静 :即静态与运动的关系。他们认为,寂然有起于无,那么动就必须规范与静,所以万物看似都在动作,但都服从于虚静(道,即规律)。所以宇宙本体是永恒的虚静不动的道,运动则是物质现象的相对东西。所以是"本静末动"

5,言意之辩 :""""""三者的关系。他们把意识分为二类,一种是对有形现象世界的认知和表达,即"共相的言象意";另一种是属于思想层面的"",很抽象深微,不能直接用属语言层面的""来表达,但""可表达""""则可以通过""而显示。即是可以用""""来尽可能地达"",即所谓"殊相的言象意";这种殊象意不可用""""来精确表达,只能用"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实质上,这种殊象意类似现代逻辑学的“原义“和公理,是不能被已有定义去描述,被已有定理去证明的,只能意会或公认其正确无误,是一棵逻辑树上所有定义和定理的出发点。

他们的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晋武帝篡晋后,为防止知识分子借汉代经学讥嘲他得国不正,对舆论控制更加严密残酷,很多优秀知识份子为此隐居山林,潜心玄学,清谈成风。玄学进入了竹林时期。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和向秀。他们的代表作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阮籍的《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向秀对《庄子》的注释等。

他们对正始时期的玄学做了修正和补充。主要有

1 认为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应当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司马氏篡国后曾提倡"以孝治天下"来替代原来的经学名教,嵇康认为这也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甚至是社会上一切伪善,欺诈等恶浊现象的根源。所以人不应该受名教索缚,而应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即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也反对虚伪的名教而崇尚自然,但他并不主张真正废弃名教,他主张要维护真正的名教。所以说他是"折衷名教与自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玄学兴衰(1)
后一篇:玄学兴衰(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