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兴衰(4)
(2023-06-07 19:41:05)
玄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六
纵观
这个时期玄学在清谈中又有许多新的探素点和成就,其集大成者的代表人物是郭象、裴頠、欧阳建。代表作有郭象的《庄子注》。裴頠的《崇有论》、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有史家指出,郭象在《庄子注》里多篇幅地引用了竹林七贤之一向秀对《庄子》的注释,有剽窃之嫌。但实际上郭象受到向秀的影响和启发是无从置疑的,但他并不是全盘照抄了事,而是加以引深重构,提出了很多崭新的见解。
元康时期的玄学家们经过清谈辨析,对玄学又有了很多新贡献,主要有:
1 对正始玄学“无中生有”、“贵无论”的宇宙起源说进行了修正。他们则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生出“新有”。自然界每一物中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任何另一物种,所以不是直接由任何原“有”物造成的。只有当自然界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种才必然会产生。所以新“有”的产生完全是自然界的纯粹偶成,即"堀然自我而独化"。
2 既然“有”是自然界各种条件悠然成熟而“独化“的,那么它究竟独化于那些自然条件呢?他们的回答是"玄冥之境"。
他们认为,这种“独化“的条件蕴含于自然的玄冥深远暗合之中,是种似无非无的境界,是谁也没法了解的。宇宙的和谐是一种神秘的不可认知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又是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的和谐顺应任之。
3.对于如何满足于适合各自性情的“逍遥“,他们的回答是应当"宏内游外"。他们认为,各种事物顺应自己本性而发挥,就是足性,就能逍遥。所谓游外,即指心理上犹如闲居山林一样逍遥自在;所谓安内,即指参与世务,日理万机。依郭象看来,圣人虽忙于世务,心理上却淡然自若,逍遥自得,犹如处在山林之中,这是因为"俯仰万机"正是他自足其性而得逍遥也。
4 对于自然和名教的关系,他们则认为,"名教即自然"。
自然既然是万事万象的本然本性,政治制度、伦理规范也应该符合自然的本性。因此“名教“即自然。只要名教与自然暗合,就能人人安分守己,而得到自己真性情的逍遥。他们认为道家崇尚自然,儒家崇尚名教,既然"名教即自然",道家和儒家就应该取长补短,相互糅合。
4 对于语言能否精准描述一切概念和定律,他们则是倒退了。元康以前的玄学家把概念和定律分为二类,第一类是最原始的概念和公理,它们只能意会不能言尽,只能公认不能推导,这和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合;第二类是可以用原始概念或已有概念加以定义描述的概念,可以用公理或已经证明的定理推导的定理,那是可以”言尽“的。但元康时期的玄学家却不不加分别地认为,言可尽意。这中观点因符合唯物论而被吹捧,实际是错误的。比如说,你怎么来精确描述几何里”点“的概念?怎么来证明加法的交换律?
但元康时期玄学家们的清谈,确实巧妙地冲破了汉代经学的僵硬牢笼。比如说,他们主张“有”独化生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即“玄冥”,这种“玄冥”是似无非无不可预知的境界,但又具有生成特有物种的必然性,而世界的一切,正是由这种必然性所支配的,因此人们只能对此玄冥之境顺应而行。这就灵活地解释了曹魏代汉、司马代晋的合理性,也解释了此后东晋皇室与世家望族共天下、世家望族的也会兴衰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