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淝水之战(1)

(2023-05-28 14:11:45)

   战(1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五

纵观

我国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不少。光三国就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亦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即陆逊的火烧连营)。其他如周商牧野之战、秦末巨鹿之战、韩信井阱之战、刘秀昆阳之战、明清萨尔浒战役等,达数十例之多。除去中小战例,大会战性质的战例中,唯有东晋和前秦间的淝水之战、南宋与金国之间的采石矶之战,是汉族战胜异族的以少胜多大捷。有意思的是,这二次大战,敌方都是皇帝御驾亲征,前秦是皇帝苻坚,金国是金废帝完颜亮;而我方的主帅都是文官,晋军总司令是宰辅谢安,南宋前敌总指挥则是临时去慰劳军队的部郎官虞允文。
   
任公曾言:“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贱种世世为中国患,而我与彼遇,劣败者九而优胜者不及一。正因为如此,我们应特别珍视和宣讲这两次大捷。但长久以来,这两次大捷远不及赤壁大战、火烧连营之类同族内斗的战例那样为人津津乐道而家喻户晓,甚至有不少史家认为淝水大捷是运气好侥幸获胜。这是很不应该的,大战本就非常复杂,胜负有一定的偶然性。君不闻杜牧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赤壁之战也有偶然性因素在内。采石矶大战老夫有另文介绍,本文仅分析淝水大战胜败之必然性。

先来比较战前双方的政治经济情况。

前秦方面,苻坚在名相王猛的辅佐下,在十年前就已经战胜后赵、前燕、羌姚等北方列强,几乎统一了整个华夏北方和中原地区,并采取汉化措施,学习汉族的农耕技术,大力兴修水利,经济恢复发展迅速,人口也有所增加,又达到二千万以上。

东晋方面,经过桓温、谢安坚持九年的庚戌土断和改行口税法,有力抑制了豪强大族通过隐匿户口田产来逃税漏税的行为,,适度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缓和了各类矛盾,也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国力充足,“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良好局面。人口也从七百万上升到近千万。

因此,从政治经济层面看,双方都处于上升期,疆域相当,人口和经济总量则前秦占优。

再来比较双方的决策层面。

前秦苻坚无疑是一位有为明君,但此时他的良相王猛已经过世,他本人因统一北方而逐渐骄纵自大,听不进忠言劝谏,坚持征讨东晋。他的亲信大臣几乎全部反对南征,甚至搬出王猛遗言苦谏,苻坚也不为所动,扬言我只要命令所有士兵把马鞭投入长江,就能截断横流,何愁难下东晋。他甚至在邺城为晋孝武帝和谢安造好了府邸,准备让他们投降后居住。支持他南征的,是慕容垂、姚苌等一批鲜卑族、羌族的降将,他们各怀鬼胎,希望前秦战败后他们可以乘机复国。

东晋当时的孝武帝刚过亲政年龄,一个毛头愤青而已,他见谢安等一批老臣似乎人人主战且胸有成竹,自然也不甘示弱。再说,听讲苻坚已为他在邺城造好府邸,等打不过人家再投降和不战而降是同样结果,何不让谢安们一战呢。

而东晋此时正处于将相齐心的最佳时期。桓温死后,谢安执政,对桓氏集团采取共融政策,而桓温的接班人桓冲也颇识大体,认为谢安比自己强、更适宜主政,主动让出了扬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指挥权,因此长期的“荆扬之争”、朝庭中枢和强藩之争处于暂时平息,形成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

所以,从决策层面来说,前秦君臣意见不一,又有内部隐患,就输给东晋的君臣将相齐心协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