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与土断(1)
(2023-05-28 05:39:06)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四
纵观
翻开华夏历史卷册,土地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可谓循环往复,贯穿始终。这种斗争,与其说纯粹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引起的,就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它牵涉到封建皇朝政府、权贵大地主、一般中小地主、自耕农和佃农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处理不当,土地高度被权贵大地主兼并拼吞,不但中小地主、自耕农会破产,帝国政府也会因赋税锐减、财政枯竭而发生危机,甚至改朝换代。因此,不少朝代都围绕土地兼并问题实行过变法改革。
永嘉南渡前,华夏北方人口二千万,南方仅七百万。东晋欲与北方强胡抗衡,必须善待北方逃难来的移民,给他们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他们安居下来,垦荒以发展经济,训练以扩充兵员。而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两项:
一 划出很多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南渡世族和流民。他们和当地的原住民杂居,但没有正式户口。当时按户口人数计税和服劳役,他们既然没有户口当然就不用承担赋税。
二 容许他们开垦荒地据为私产。这些开垦出来的田地当然也不用纳税。
这样的优惠条件很有吸引力。东晋立国前后,竟有北方世族大户四十五万,普通百姓百万陆续移居江南,为江南经济发展注入了人力和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也为东晋政权建立送来了相对先进的人文资源。
然而时间稍久,上叙优惠政策的弊病也显露出来,而且日益严重。具体表现为:
一 北方的世家望族往往是几百家一起举族南迁,实力强大,占地开荒数量很大。他们有人在朝廷中位居要津,或与皇家宗室关系密切。而这些没正式户口的“侨民”,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一定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郡侨县是办事机构,并非地方政权,所以这些财大气粗的侨户没有地方官去管理钤制,很容易变成独霸乡里的“豪强”。
二 对“侨民”的免税政策变成了偷漏国税的渊薮。有二个主要渠道,一是地主多招“侨民”长工奴仆,可以免交人头税;二是原住民中一些人,通过各种途径隐蔽投靠“侨民”中的大户,偷漏的赋税与“侨民”大户分成。
这种偷漏国税的数额十分巨大,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一旦朝廷收不到足够的赋税养不起官、兵,而豪强因偷漏税致富形成尾大不掉的势力,那是要动摇国本的,当然必须予以抑制。
东晋的反兼并称为“土断”。“土断”的要点是按实际居住地清理户口,西晋实行过“土断”,目的是纠正九品中正制举荐官员的流弊,避免跨郡县跨州域滥保庸才。东晋的“土断”,则是取消大多数地区的“侨郡”、“侨县”,通过按实际居住地清理户口,让没有户籍的“白籍”报上户口,变成“黄籍”,按丁口缴纳赋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