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与北伐(5)
(2023-05-28 05:37:38)
偏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三
纵观
孝武帝死后,继位的晋安帝是个天生白痴,东晋发生了重大变乱。先是孙恩之乱予东晋富庶之地会稽郡以毁灭性打击,接着发生王恭、殷仲堪、桓玄二次“清君侧”兵谏,而后桓玄攻入东晋首都建康,先封楚王,后又废去晋安帝,以楚代晋。乘此大乱,南燕慕容氏攻占青兖、后秦姚氏攻占洛阳、邺城等中原地区,连四川也发生兵变独立出去。
幸亏刘裕力挽狂澜,消灭桓楚势力后再次西征北伐,剿灭南燕、谯蜀、后秦三国,攻克长安,谋划先取西凉,再与北魏决战。但此时刘裕留守建康的得力亲信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汇集部下在长安讨论,表示了自己西征甘凉的愿望以及对后方的忧虑,当时大部分人思乡心切,不赞成继续北伐。刘裕就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派王修、王镇恶、沈田子为其辅佐,自己统军南归。
刘义真只会胡闹折腾享福,引起留守长安的将官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死王修。大夏匈奴军乘机攻占长安。
长安得而复失,且丧失三员良将。所幸潼关以东收复的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仍然在晋军掌控之下。经过三次北伐,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已为东晋收复,这是东晋建国后最为成功的北伐,但能否算在东晋账上要打个问号,不久,刘裕就以宋代晋了。
算上殷浩屡战屡败的三次北伐,东晋共进行了十四次北伐西征。其中七次(含殷浩三次,谢安一次,刘裕三次)是由朝廷中枢支持发起的,其余七次均由藩镇先行发动的。如果再仔细推敲,那七次得到朝廷支持的北伐西征,和皇帝没啥关系,殷浩的三次是当是执政的司马昱为抵制桓温而为,刘裕的三次是在他完全掌控中枢政权后所为。由此可见,东晋的偏安派主要在朝廷中枢,以皇室和执政的世家望族为主。他们偏安,也不无道理,有时是兵力财力确实困难,有时是疑虑强藩北伐不安好心。而强藩的北伐,也确有借北伐扬名立威攫取朝政之嫌。
十四次北伐西征中,完败五次,原因都是主将庸碌无能。五次先胜后败,原因是统帅半途受内部嫉阻,如祖逖、谢安死后,他们北伐收复的的失地,又被敌人再次占领。堪称完胜的仅五次,一次是桓温灭四川成汉国;一次是谢安收复黄河与淮河、汉水间的大片国土;还有三次都由刘裕取得,一次是灭谯蜀并征服仇池国,一次是灭南燕,最后是灭后秦。
东晋多次北伐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民心军心。在这十四次西征北伐中,很少有东晋百姓踊跃参军捐资的“义举”,也很少有敌占区百姓举旗助战王师的记载。这说明民心“偏安”。而在历次北伐结束后,留守收复地区的东晋军队,也没有什么守土斗志,基本上敌军卷土重来轻而易举就能重占城池疆域。刘裕攻占长安后,召开军事会议征求将领意见,绝大多数将领急于回乡不愿意继续西征甘凉。而后留守长安的王修、王镇恶、沈田子及派去增援的朱龄石,都是灭后秦的骁勇将领,却在大夏匈奴兵进犯时拱手退出长安。可见军心也“偏安”。
这种民心军心“偏安”的现象,几乎在每次外敌进犯华夏时都会有所表演,其深层次的原因又何在?应该是当代史学家很好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