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与北伐(4)
(2023-05-23 05:50:18)
偏
影响东晋历史的大事之三
纵观
公元356年七月,桓温再次从江陵出兵北伐,进逼许昌、洛阳。同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进入黄河流域配合作战。
同年八月,桓温兵至洛阳城南,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就在伊水之北拒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
公元362年,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洛阳告急。桓温派三千人马协助守城,并上表要求迁都洛阳,被朝廷驳回。
公元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率军攻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当时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温让部队在钜野开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能从清水进入黄河运粮。但桓温没有抓紧时机进攻,天气转冷后,形势逐渐对晋军不利。
燕国大将慕容垂等人率八万大军,与晋军对峙于枋头。慕容垂多方截断晋军粮道,晋军军粮耗尽,桓温不得不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桓温兵败退至山阳,将战败之罪委于袁真。袁真不服,占据寿春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公元370年二月,袁真病死,其子袁瑾继为豫州刺史。桓温派兵攻打寿春,前燕、前秦都派军队来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等打败先到的燕军,然后亲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筑起长围将袁瑾围困在城内。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瑾、朱辅及其宗族送往建康献俘。豫州再度落入东晋版图
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志在割江自保,无意恢复失地,又害怕桓温权势日增尾大不掉。因此桓温的北伐得不到朝廷的真正支持。有人曾分析说:"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桓温既要调兵遣将攻敌掠地,又怕后方掣肘捣蛋,只能处处持重行事了。但不管如何,他的北伐,总是东晋北伐史上少有的浓重几笔之一。
东晋北伐史上最浓重的画卷,当属淝水大捷后的谢安北伐。
当时谢安认为苻坚大丧元气,是北伐收复江山的大好时机,建议朝廷任命谢玄为前锋都督,经略兖、青、司、豫四州;再命桓氏各部桓伊、桓石虔、桓石民等挥师直指中原,攻打洛阳等地。
东路谢玄大军势如破竹,很快解放了兖州和古都鄄城,并派遣刘牢之据守之。
收复兖州后,谢玄聚集军民筑土坝拦截吕梁之水,树立栅栏,合并七条埭坝拦成一条支流,既以利于漕运,又为进攻青州创造了条件。然后谢玄派遣三千人马进击广固,迫使前秦的青州守将投降。又派刘牢之、丁匡、郭满、颜雄等将领讨伐冀州。苻坚的儿子苻丕据守翼州,部将桑据被谢玄夜袭溃败。苻丕惶恐不安,接洽降晋,谢玄答应请求。至此,三魏之地皆归降东晋。谢玄又遣宁远将军竂演讨伐占据魏郡的申凯,击败了申凯。至此兖、青、司、豫四州均已收复。西路军也收复了洛阳以东黄河以南的疆域,此时东晋的版图已囊括黄河以南所有地区,形势大好。
然而此时东晋孝武帝已经成年,重用宗室司马道子排挤谢安。公元385年,谢安不再执政,不久病逝,谢玄失去朝廷中枢强援,也因病告老回乡。于是这次北伐又中途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