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评功罪二重天的桓温(3)

(2023-03-10 10:08:48)

史评功罪二重天的桓温(3)

纵观

在东晋遗留下来的诏书中,对桓温是大加称赞的,将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而后来多数史书则认定桓温有篡晋野心,而判其为乱臣,主要理由是说他驱逐晋废帝乃以下犯上,这是极不公道的。

晋废帝紊乱帝脉事实俱在,罪行不小,在朝衮衮诸公不能为司马氏维护血脉纯净,反要劳动外藩出手,难道算忠于皇室吗?何况桓温驱逐晋废帝后,是依法立储君司马昱为帝,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桓温有功于司马氏。所以他死后,孝武帝给了他很高规格的谥号和葬礼。没有他,孝武帝哪来的皇位?坐在帝位上,还不知道是哪家的野种呢。

凭桓温后来的实力和权威,他确有篡晋自代的能耐,但他没有这样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他的最大愿望,是做周公那样的摄政者,是像曹操那样“加九锡”的权相。不能无事实而诛心地认定他要篡位。

除消灭成汉、三次北伐等军事战绩外,桓温在东晋也颇有建树。他在进行北伐时,深感朝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曾提出了著名的《七项事宜疏》,要点如下:

1.      抑制朋党,杜绝因政见不同而相互倾轧;

2.      合并、裁撤冗余的官职;

3.      重视机要政务,对公文案卷的处理要限制时日;

4.      明确长幼之礼,奖励忠实、公正的官吏;

5.      褒奖惩罚,应与事实相符;

6.      继承、遵守古制,弘扬学业;

7.      选派史官,编修晋书。

  不可否认,这些提议都切中了当时东晋的流弊。

东晋南渡以来,对北方采取优待政策,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也不负担国家的赋役。这就为北来的世族大地主开了营私舞弊的特权,他们借机荫庇大量流民户口,侵占良田,逃避赋役。为维护朝廷财政收入,东晋政府开始实行土断,企图撤销侨置郡县与侨籍,清查户口让侨民入正常户籍,担负课税与徭役,但一直阻力重重收效不大。

公元364)三月初一(庚戌日),桓温受命主持土断,史称"庚戌土断"。他是铁腕人物,办事雷厉风行,先对对世族贵戚开刀,对隐匿户口者予以惩处。彭城王司马玄因违禁藏匿流民五户,被下廷尉问罪。仅会稽郡查实并归口隐匿人口三万有余。这次土断卓有成效,限制了士族特权,使侨户上籍纳租,增加了政府租税来源,大大提高了东晋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为以后的伐燕之战、淝水之战奠定了胜利基础。

东晋是典型的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贵族仕进、升迁和垄断政治的工具,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准则,高门士族世代担任高官美职,寒门贫户则无进升之阶。 但桓温却能够招纳寒士、破格任贤。

仅据《晋书·隐逸列传》记载,桓温曾先后拜访推荐了孟陋谯秀瞿硎等隐居江湖的学者车胤的父亲只是小官,但因车胤学习刻苦,能辨识义理,得到桓温看重,被辟为自己的亲信。习凿齿出身荆楚乡豪,却因"博学洽闻,文笔著称",也被桓温辟重用。他还注意在新征服地区收罗人才,从"行阵""亡虏"之内提拔贤良,例如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人都受到桓温的重用。

桓温生活简朴,确有军政之才,但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其战绩是负多胜少,而且多数是先胜后败。究其原因,从主观上来说,桓温在作战中过于持重。用兵贵在多谋善断,相机而动,桓温于此略逊一筹。他多次在大好形势下观望不进,以致坐失良机,反胜为败。这也许是军阀以保全实力为第一要务的思考定式所决定的。

从客观上来说,东晋君臣志在割江自保,无意恢复失地,又害怕桓温权势日增尾大不掉。因此桓温的北伐得不到朝廷的真正支持。有人曾分析说:"晋室衰微,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桓温既要调兵遣将攻敌掠地,又怕后方掣肘捣蛋,只能处处持重行事了。但不管如何,他的北伐,总是东晋史上少有的浓重几笔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