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台岳,则正以文才的庾亮(1)
(2023-03-02 21:31:54)若非台岳,则正以文才的庾亮(1)
纵观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今河南省鄢陵县)人。东晋时期名臣、名士、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
庾亮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兄长。他姿容俊美,善于言谈议论,喜好老庄之学,为人严肃庄重,一举一动遵礼而行。庾亮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要征辟他为掾属,但庾亮没有接受,随其父住在会稽。他俨然自守,人们都有些顾忌他的方正严峻,不敢随便接近他。
永嘉元年, 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听闻庾亮的名声,征辟他为西曹掾。二人相见时,元帝位庾亮的仪表风姿大喜过望,非常器重他,并聘娶庾亮的妹妹为世子(司马绍)妃。后来转任丞相参军,参预讨伐华轶有功,受封都亭侯,再转任参丞相军事、负责文书抄写整理的工作。
东晋建立初期,庾亮任中书郎,领著作事务,在东宫任侍讲。他所讲授和解释的内容,受到太子司马绍称许。他与温峤同为司马绍的亦师亦友。当晋时元帝以法家思想治理乱世,把《韩非子》赐给司马绍,庾亮认为申韩刑名权术之学,严厉苛刻有伤礼义教化,不应该以此施政,司马绍对此也很赞同。后来又迁任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公元323年,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任命庾亮为中书监。庾亮写了传世名作《让中书监表》,文中引用汉朝史实,深刻说明用外戚执政的弊端,以此为由推辞任命。
公元324年,王敦第二次起兵“清君侧”,明帝拜庾亮为左卫将军,与诸将一起抵抗王敦的部将钱凤。七月,明帝又任命庾亮都督东征军事,打败苏峻另一亲信沈充。王敦之乱平定后,庾亮因功被封为永昌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但他坚决推辞不接受。。
明帝病重后不想见人,群臣无法进殿探视。庾亮怀疑是负责宿卫的南顿王司马宗、西阳王司马羕及右卫将军虞胤作怪,就闯入寝宫去见明帝,痛哭陈词,述说司马等人图谋废黜大臣,并请求罢免他们,自任辅臣。几天后,明帝遗诏庾亮与王导等辅佐太子司马衍,轮番入殿领兵当值宿卫。不久,明帝驾崩,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继位,庾太后临朝摄政,命庾亮与司徒王导、共同辅佐朝政,但实际上一切政事都由庾亮决策定夺。
庾亮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宗旨,改为严律峻法,因而很失人心。明帝遗诏中的辅政大臣名单,没有陶侃和祖约,二人怀疑是庾亮作怪,就说了一些有怨气的话。庾亮担心他们叛乱,派温峤出镇江州监视,又修缮石头城以作防备。
南顿王司马宗自认为有资格执政,不应该丢失官职,心怀怨恨,他平素与拥有强兵的流民帅苏峻交好,庾亮很忌惮ta他。正好御史中丞钟雅弹劾司马宗谋反,庾亮就派兵拘捕司马宗,司马宗抵抗被杀,家族被贬姓马。又借机免除西阳王司马羕的官职,降封为弋阳县王。司马宗、司马羕都是皇室的宗亲和元老,普天下都认为庾亮有铲除宗室之嫌。
卞咸是司马宗的党羽,和司马宗同案被杀。他的兄长卞阐逃奔苏峻,庾亮以符节命令苏峻交出卞阐,苏峻却将卞阐藏匿起来。庾亮认为苏峻终将造成祸乱,想诏征他进京解除其兵权。王导劝庾亮说:"苏峻猜疑阴险,必定不会奉诏前来。他如同荒野里的猛兽,不去惹他并无大害。不如暂且容忍他。"卞壸也说:"苏峻兵力强大,又靠近京师,行军一个早上就可到达建康,此事应该深思熟虑。"温峤也多次写信劝阻庾亮。但庾亮全然听不进去。
苏峻听说此事,派人去见庾亮,说自己是武将不适宜当大司农,宁愿调防到北方荒凉州郡去戍边。庾亮也不允许。他一面派郭默、庾冰统军防备苏峻,一面下诏征召苏峻进京赴任。苏峻当然明白一旦失去兵权的后果,就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一起举兵清君侧。
历阳、豫州都是强镇,温峤怕朝廷直属部队抵挡不住苏峻、祖约,要领兵来守卫京师,会籍等地也要起兵来征讨叛军,庾亮都不同意,写信对温峤说:"我担忧西边(陶侃)甚于担忧历阳(苏峻),请足下千万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朝庭中也有人进言,建议"乘苏峻未到之时,急速截断阜陵的通路,把守长江以西当利等路口,敌寡我众,一战即可决胜。如果现在不占先手,苏峻一旦先行到达,京畿必定人心危惧骇,就难以防守了。"王导等人认为很对,庾亮却不听从。十二月初,苏峻派部将韩晃、张健等人攻陷姑孰,夺取了食盐粮米,庾亮这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