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庾氏简叙(2)
(2023-02-26 10:01:10)颍川庾氏简叙(2)
纵观
但事实证明,他为政经验远不够丰富。他看不起出身寒微的苏峻和陶侃,这两人一东一西掌控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实未必有造反之心,但在庾亮眼里都是心腹大患,恨不得马上拔除。他让好友温峤任江州刺史,看住荆州的陶侃。然后想征召苏峻入京任大司农,以解除苏峻在历阳的兵权。当时王导等朝廷大臣及江州的温峤都劝阻他,认为苏峻肯定不愿交出兵权,他在历阳好比猛兽在深山,一时无碍大局,但把他逼反了,历阳离京城才骑兵的半天行程,闹不好会出大事。苏峻得到消息后,写了一封信,说得既诚恳又可怜,表示自己是武将,不适合担任大司农,宁愿带本部人马调防荒远的北方,为朝廷守卫青州前线。
然而庾亮却铁了心,觉得区区苏峻怎敌得过朝廷六军,非要逼苏峻交出兵权。如此一来,苏峻成了“哀军”,他的部下都是北方流民,并没有受到朝廷什么恩典,反觉得苏大帅有平定王敦的大功,朝廷不思补报反倒卸磨杀驴,是可忍孰不可忍!庾亮的做法又使其他藩镇不安,怕庾亮整完苏峻又会整到自己头上。当时的豫州刺史祖约本就对庾亮不满,所以苏峻派人去做说客,他马上答应与苏峻联合起兵了。
这下朝廷要对付的是两处藩镇的精兵强将,温峤担心庾亮吃败仗,想从江州出兵征讨叛军,庾亮却写信给他,说他最担心的不是东面,而是西面的陶侃,让温峤寸步不要离开江州。
结果庾亮大败,狼狈逃串江州,以温峤的江州军队,不足以对抗苏峻、祖约大军,温峤劝说庾亮去见陶侃,请陶侃为主帅征讨苏峻。别无良策,庾亮只得去向陶侃道歉赔不是。好在他打仗不行,气度犹在,态度诚恳,陶侃虽然奚落了他一通,还是答应起兵讨伐苏峻了。这样一来,变成荆州江州两大强藩加朝廷余部,对抗历阳豫州两藩,局势就反转了。但庾亮仍是这次事件的最大输家,表现有以下三点:
一、
二、
三、
但他还算襟怀坦白,不文过饰非,把大错推诿给别人。苏峻之乱平息后,他写了一篇《上疏乞骸骨疏》作深刻的自我批评,说自己“而才下位高,知进忘退,乘宠骄盈,渐不自觉。进不能抚宁外内,退不能推贤宗长,遂使四海侧心,谤议沸腾。”可谓情文并茂。结果朝廷也不能太不照顾国舅爷面子,没有因他乞骸骨而放归山林,而让他以豫州刺史的身份出镇芜湖。
外镇芜湖期间,庾亮仍以太国舅身份遥控朝政,与朝廷辅政的王导对立。公元334年,知道他当年窘况的荆州刺史陶侃病死,庾亮卸下了一大政治包袱。更幸运的是,他接任陶侃的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迁镇武昌,掌控上游强兵。但他的抱负是回到建康重掌朝政,这样三代帝师的王导就成他的挡路石。
于是庾亮致信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的太尉郗鉴,指责王导任用小人,在成帝司马衍成年后仍不归政,"挟震主之威以临制百官,百官莫之敢忤。"邀郗鉴共举兵,以扫除"大奸",郗鉴并不糊涂,而且领教过庾亮的峻刻为人和低下能力,因此表示反对庾亮此举。
王导对庾亮也有戒心。他以防备北方后赵为由,把亲信将领部署在建康附近的长江沿线,实际上是防止庾亮东下进京。公元338年五月,王导由司徒升任太傅,不久又升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有了名正言顺的军政大权,使庾亮在政治上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庾亮明白,此时他若公然起兵反对王导,就成了叛军。因此唯一的办法是借北伐的名义树立自己的威望,扩充自己的势力,然后向王导摊牌算总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