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东晋巨舰规画者、引水员和压舱石(3)
(2023-01-31 07:11:01)纵观
王导平素俭朴寡欲,仓中没有积蓄的粮米,穿衣不同时穿两件帛衣。成帝知道后,送给他布万匹,以供他私人开支。王导体弱患病,出席不了朝会,成帝用舆车将他接到殿里。有时成帝还亲自到他府中置酒共乐,王导妻子曹氏去世,成帝追赠以金章紫绶。成帝就是这样敬重尊崇王导。
公元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成帝于朝举哀三日,礼仪比照汉代的霍光。下葬时,成帝赐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并追谥"文献",以太牢礼祭祀。可谓饰终哀荣备至。
王导在东晋初期三朝为相主政,与元帝亦臣亦师亦友,为东晋开国第一元勋;在明帝征讨王敦时,他能审时度势作出正确抉择,使东晋大局和琅琊王氏得以保全;他在苏峻政变时赤胆忠心护佑幼年成帝,在平叛后一言九鼎平息迁都争论,在成帝亲政前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交还给成帝一个相对稳定太平的政局,使得成帝把他当作尊长良师而敬重备至。这在当时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君臣际遇。差不多时代里,有石勒和张宾、苻坚和王猛两对君相佳话,但仅历时一代。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杰出宰相,如萧何、诸葛亮、赵普、张居正等,但他们都只两朝为相。唯一当宰相朝次比王导多的,是五代时期的冯道,他历经五朝十帝,但他为人是个好好先生,谁人势大他就认谁人为万岁爷,所以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斥其"奸臣之尤"。
王导毕生致力于协调皇族和士族、南北士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处理不好这些关系,便不可能有东晋,也不可能有东晋能偏安江左百年的局面。
对王导的评论,历来史家苛求颇多。有怪他不思恢复半壁江山的,有怪他在王敦作乱时骑墙观望的;也有怪他施政过宽不能抑制豪强望族的。虽不无道理,却应该看到,在王导所处的历史现实中,他已经做得够好了。本人赞同陈寅恪先生的观点:“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可以说,他是东晋这艘巨轮的规画者、引航者和压舱石。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东迁时,他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受他影响与教诲,不但他的堂侄王羲之成了"书圣",堂侄孙王献之成了“小圣”,他的孙而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连晋初三帝明帝、成帝、康帝的书法也有很高造诣。
琅邪王司马睿(晋元帝)嗜酒。南渡之后,还经常喝高,王导每次见到后,都流泪哭谏。司马睿答应了他,畅饮一番后从此戒酒。
元嘉东渡后,北方名士人常到江边聚饮。一次聚会时,周顗叹气说:"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在座的名士听了都伤心落泪。王导当场责问道:"当下我辈理应合力效忠朝廷,最终光复祖国,怎么可以相对哭泣如同亡国奴呢!"
王敦带兵快打到大桁桥时,晋明帝明帝命令温峤毁掉大桁桥,可是温峤没有执行。明帝召令公卿前来议罪,先到的公卿们都惶恐不安。温峤却到了后并不谢罪,还索要酒肉,明帝瞪着双眼大发雷霆。王导恰好赶到,连忙光着脚打圆场:"陛下圣怒,竟使温峤都不敢谢罪了。"温峤顺势下坡跪下请罪,明帝也就息怒而理智处事了。
王导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虽然每天开支用度没有宽余,可一年总还有些节余。平叛苏峻后朝廷财政枯竭库藏空虚,只剩粗丝布几千匹,市面上却无人购买。王导想出一法,他和朝中名贤带头用这种粗布做衣裳。名人时装,时髦表率,这些粗丝布变得十分抢手,每匹卖到一两黄金还供不应求。
桓温换防镇守南州时,街道修整得平坦笔直。有人对王珣说:"王丞相当初营建建康的时候,没有什么范例可以参考,所以道路迂回曲折,和南州相比就差多了。"王珣说:"这正是丞相的高明之处。江左地方狭小,不象中原。如果道路通畅,就一览无余,修得曲折迂回,就显得深不可测了。"
王敦叛乱时, 王导因为怕受牵连,每日都率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宫阙外请罪。值周顗入宫,王导哀求说:"伯仁,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给你了。"周顗虽不睬理他,入宫却对明帝说王导忠诚,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又留他饮酒。周顗酒醉出宫,王导还跪在宫门前,又求周顗,周顗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以为周顗不救他,甚为怨恨。
王敦攻入建康后,问王导如何处置周顗,王导都默然不语。于是王敦就杀掉了周顗。后来王导看到周顗为他辩护的奏章中言辞感人,不禁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地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于幽冥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