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那些人和事(五十二)鲜卑拓跋氏(全)

西晋那些人和事(五十二)鲜卑拓跋氏(全)
纵观

鲜卑拓跋部的文字历史记载,是从西汉后期的拓跋毛开始的。史载拓跋毛"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拓跋氏族中的大大小小部落而已。
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向南方迁徙,相传第二次南迁时迷路了,"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幸亏有形似马声类牛的神兽,为他们引路,几年后才来到原来匈奴的领土。这个神兽有点像马鹿,不单是拓跋氏早期的吉祥物,甚至是整个鲜卑族的瑞兽。
曹魏甘露三年(258年),拓跋氏索头部首领拓跋力微移居徙居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召集拓跋氏确立了自己的大酋长地位。他长寿多福,活到104岁,主政拓跋氏58年,在拓跋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拓跋力微和邻国交往,笃厚信实、诚意待人,不耍小聪明谋取一时的利益。他的外交重点,是与当时的中原曹魏政权建立长期友善关系。
他曾派儿子拓跋沙漠汗到曹魏为质,观摩学习汉族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他在世时,拓跋氏和曹魏互开边氏,商贸生意很具规模,拓跋部落也较早开始从事农耕,实行汉化。在鲜卑各大部落中,拓跋氏无疑是汉化最早最成功的,这为拓跋氏后来统一中国实行汉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拓跋力微逝世后,拓跋部一度分为中、东、西三部。后来,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统一了中西两部,于公元310年,得到西晋承认,授于大单于、代国公封号。
西晋后期,拓跋猗卢效忠西晋王室,支持西晋对抗汉赵政权,屡次立下功勋。公元315年,被封为代王,置百官,奠定了代国的雏形。
公元315年,拓跋猗卢逝世。这以后22年里,代国内乱纷呈,居然出现了九个代王。直到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才在后赵武力支持下击败其他政敌,坐稳了代王位置。
拓跋什翼犍曾经作为人质,在后赵国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即代王位后,仿汉制设置百官,制定法律,推动代国从部落联盟制转变为封建国家形式。三年后,他定都云中盛乐城,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国力开始强盛起来,期间也打了不少胜仗。

按说北魏建立时,西晋早已灭亡,文集《西晋那些人和事》不该收入北魏人事。但鲜卑拓跋氏第一个政权代国成立于西晋,要说明鲜卑拓跋氏和代国的来龙去脉,必定要写代国和北魏之间承前启后的人和事。出此考虑,本文重点介绍北魏开山皇帝拓跋珪的生平业绩。
拓跋珪,又名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是拓跋什翼犍的嫡孙。公元371年七月初七生于参合陂。
前秦苻坚灭代那年,拓跋珪才六岁,本该被迁往前秦首都都长安,但有人力劝苻坚让拓跋珪留在部中,称拓跋珪长大后如成为拓跋部首领,会念及苻坚的恩情。苻坚同意了,拓跋珪才得以留在家乡。拓跋珪兄弟三人由母亲贺氏从贺兰部迁至独孤部。
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内大乱,独孤部曾帮助秦军与后燕作战,战败后也陷入内乱。拓跋珪差点死去,又逃回母族贺兰部。不久,独孤部继续内乱,贺氏得以逃到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会合。拓跋珪很得人心,又有先皇嫡孙的显赫地位,因此不少人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
公元386年2月20日,拓跋珪在以贺兰部为首的拓跋诸部支持下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位代王。不久又迁都回代国原都城盛乐。同年四月,改称魏王。
此时,北魏四周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河套一带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有慕容垂的后燕,以西有慕容永的西燕。这些部落或国家,都比稚嫩的北魏强盛。
而且内乱险恶。叔父拓跋窟咄为与他争位与独孤部勾结,他的亲信于桓等人意图政变杀害拓跋珪。拓跋珪虽然粉碎了政变,但因势力不敌拓跋窟咄,只能出走依附母舅的贺兰部,借阴山作屏障防守,并派人向后燕求援。
公元386年十月,拓跋窟咄率军逼近贺兰部,后燕援军却还未来到,拓跋珪公开让后燕使者回去,让部下以为燕军已在附近,使军心得以安定。他又亲自领兵去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打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西逃,被铁弗部杀死。拓跋珪接收了拓跋窟咄部众,又亲征独孤部,在弥泽打败独孤部。
以后几年里,拓跋珪东征西讨,大破库草奚、高车、袁纥、贺兰、纥突及纥奚等部。公元391年十月,又进攻柔然。为追击柔然,在军粮用尽后,拓跋珪不惜以备乘战马作军粮,终于在南床山追及并俘获其一半部众。
接着,拓跋珪进兵世仇匈奴铁弗部,攻入其都城,尽诛铁弗部刘氏宗族五千多人,将尸体丢入黄河。此战后,阴山以南诸部都投降北魏,国力大增,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慕容垂的后燕比北魏早复国,因而后燕强而北魏弱。两国本为世代婚姻之邦,而拓跋圭复国之初,历次平复内乱与对外攻伐,后燕也多次曾出兵援诸,故两国通好,每年都派使者往来问好。
但随着国力日强,雄心勃勃的拓跋珪开始荫生灭燕之心。后燕也想继续控御拓跋氏,双方关系变得很微妙。
为让北魏贡献名马,后燕扣留了北魏使者拓跋觚,但拓跋珪仍拒绝献马。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北魏转而联结西燕对付后燕。后燕灭西燕之战,拓跋珪曾派并救援西燕,但援军尚未赶到,西燕已经灭亡。 华北只剩北魏与后燕两国对峙,魏燕之战一触即发。
公元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率步骑九万八千伐魏。于七月到五原黄河南岸后,收降北魏别部三万多户,又征收谷物及造船,打算渡河进攻。拓跋珪就亲自率领大军进军黄河北岸,与后燕军对峙。
拓跋珪一面暗地里派兵埋伏在燕军的退路上,一面与后燕打起心理战。他阻塞后燕军营通往都城中山的道路,抓住从中山去前线的后燕信使,并逼令抓到的信使向慕容宝喊话:你老爸快病死了,还不快回去!由于出兵前慕容垂确实病重,慕容宝又得不到中山的确讯,就心生疑惑按兵不动。
两个月后,天气转冷,燕军内部又发生叛乱,慕容宝被迫烧船撤退。当时黄河并未结冰,慕容宝判断北魏没有足够船只渡河追击,因此不做戒备且行军缓慢。但八天后寒风骤起河面结冰,拓跋珪马上派二万多精锐骑兵渡河追击,在参合陂追上燕军,与先前埋伏在附近的军队会合,打败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北燕军队,俘获四万多后燕将士。拓跋珪曾打算将战俘遣送回去,但后来听从王建等将领的建议,将四万多降兵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参合陂之战。北魏的胜利,固然是拓跋珪用兵神妙之故,但后期的追击溃敌,似乎有天意所助了。
公元396年三月,慕容垂为报参合陂之耻,亲率大军再度伐魏。他命人凿开太行山道,秘密行军,出其不意出现在北魏平城之下,北魏平城守将拓跋虔仓猝应战阵亡。拓跋珪闻报十分惊惧,打算逃离盛乐躲避兵锋。可是老天爷又一次眷顾于他。后燕大军在参合陂祭祀阵亡将士,慕容垂面对堆积如山的燕兵白骨和将士们哀悼父兄的哭声,慕容垂羞愤过度,口吐鲜血旧病复发,并病逝于途中上谷。这使拓跋珪面临的危机消于无形。于是他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开始准备攻取后燕所占的中原土地。
慕容垂逝世,拓跋珪对后燕没有了忌惮。公元396年八月,他亲率十万大军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时又派偏师进攻燕幽州。九月,魏军打败后燕晋阳守将慕容农,随后攻取了并州全境。
接着,拓跋珪又下令暗中开通昔日韩信在井陉用过的道路,并在十月率军从这条路进攻后燕京城中山。当时后燕帝慕容宝决策有误,集中主力防守中山、邺城和信都三个大城市,结果魏军轻而易举占领了常山以西大片土地。拓跋珪于是兵分三路分攻三城:自己攻中山,拓跋仪攻邺城、王建和李栗攻信都。
然而,中山城聚集了燕军精锐,又早就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守城器械,拓跋珪想尽办法攻了二个多月,毫无进展,只得暂时放弃进攻中山,改南取其余二城。
公元397年正月,拓跋珪大军加入进攻信都行列,终于逼迫后燕守将慕容凤弃城出走。但邺城却传来败报,后燕重臣慕容德成功离间进攻邺城的拓跋仪及贺赖卢,令他们争相退兵,并乘机从后追击,大破魏军。
第二年三月,慕容宝向拓跋珪求和,答应送还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原本已有退意,顺势答应了这些既有面子又得实惠的条件,开始退兵。但慕容宝却反悔了,拓跋珪就再次围攻中山。慕容宝时硬时软很为莫名其妙,居然弃中山城逃走。
拓跋珪得到消息后,原想连夜进城,王建却以士兵会乘夜盗取城中财宝为由劝阻,拓跋珪听从了这个馊主意。但第二天日出后,却发现城头上晋军旗帜盔甲比以前更加鲜明整齐,原来城里军民已拥戴慕容详为主将并闭门拒守。
拓跋珪强攻几日不克,就派人劝降,可是城中军民却回答说,昔日在参合陂四万多燕军已经投降,但都被坑杀了,表示不再上当受骗投降送死。拓跋珪气得向当年劝他杀俘的王建脸上吐口水。
这年五月,中山附近因旱灾而青黄不接,拓跋珪只得撤围,到河间补充军粮。到了九月,中山城里百姓缺粮,慕容详却不准他们出城谋生,就发生兵变杀死了慕容详,拥立慕容麟为主将。慕容麟因饥荒而弃守中山,出据新市觅粮。拓跋珪得报后趁机进攻,并在次月于义台大破慕容麟,拓跋珪终于占领了中山。 次年,邺城也因慕容德弃守而落入魏军手中。至此,后燕三大名城都落入拓跋珪囊中。后燕只剩下故都龙城一小片土地苟延残喘了。
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七月迁都平城,营建宫殿、宗庙、社稷。 同年十二月二日,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后燕未亡前,为使西面的后秦不援助后燕,拓跋珪曾向后秦献马一千匹并请结秦晋之好。但那时拓跋珪已立慕容氏为皇后,后秦君主姚兴认为拓跋珪要他女儿做小老婆是侮辱他,就拒绝了拓跋珪的求婚并扣留北魏使者。两国嫌隙于是渐增,双方在边境线上小打小闹。
公元402年六月,后秦派姚平率军进攻北魏,攻陷乾壁。拓跋珪就派拓跋顺和长孙肥为前锋,自率大军亲征后燕。八月,秦将姚平派二百精骑侦察魏军,却全部被擒,于是撤退据守柴壁,拓跋珪进而围困柴壁。后秦帝姚兴闻讯后,也御驾亲征来救援姚平,但到前线后却发现北魏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不敢决战,只试图在汾河南岸的天渡运粮接济姚平。
拓跋珪增厚对柴壁的包围圈,防止姚平突围。并筑浮桥渡过汾河,筑土围阻断姚兴援军的粮草接济。当年十月,姚平粮尽突围失败投水自尽,二万多名士兵束手就擒。姚兴虽然能为姚平击鼓呼应,但无力救援,只能眼看柴壁失陷。
柴壁战败后姚兴多次派人请和,拓跋珪不同意,继续要进攻蒲阪,但后秦固守不战。不久柔然汗国入寇北魏,迫使拓跋珪不得不撤兵。
应该说,拓跋珪本性尚算宽厚,所以很得人心。在他不得志的时候,他的两个部帅抛弃他去投奔他人,其他将领要去追杀这两人,他笑笑说:"这两位部帅世代勤修职役,忠于拓跋氏,如今部落草创,不能让大家马上富贵,人往高处走是本性,他们并没想杀我,投奔他人只能算小错,我姑宜容忍之,不必去追杀他们。"
但贫穷时盼富裕,富裕了想当官,当了大官想做皇上,做了皇上又想长生不老做神仙,也是人之常情,大英雄更是如此。北魏强盛起来后,拓跋珪还在壮年,就“目光远大”向往长生不老了。他"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并设置仙坊,高价寻访羽仙道长,请他们煮药炼丹,让死刑犯试服,结果大多数丹药非但不能长生,还令死刑犯死亡,拓跋珪虽然渐渐对煮药炼丹失去兴趣,但已经服食了不少大寒大热的“补药”,性格变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
他的症状是经常会想起昔日某大臣的小过错,就上纲上线要诛杀他。短短三年里,他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高邑公莫题父子及堂弟拓跋仪等重臣,以致大臣们惶恐度日,影响了办事效力。
公元409年11月,皇次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犯有过失,拓跋珪把她幽禁宫中,准备处死。贺氏秘密向儿子求救。拓跋绍就与宫中守卫及宦官串通,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去刺杀拓跋珪。拓跋珪惊醒后,试图找武器反击,但终为拓跋绍所杀,当时才三十九岁。
和慕容氏群雄相比,拓跋珪不单单也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更是杰出的政治家。慕容氏群雄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不重视发展经济调和民族矛盾争取民心,擅长的是纵横捭阖耍小聪明搞政变,而拓跋珪是个政治改革家,懂得要通过改革以团结各民族从而扩大统治基础,他的主要政绩有:
一、鼓励部落变游牧为农耕。他建都平城后,迁移来很多鲜卑部落,让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各种作物,使平城周围有了大片良田,改善了百姓生活,也充实了粮仓军饷。
二、为便利经商,公平税赋,他命令标明道里,平准衡器,统一度量。
三、为抑制豪强兼并户籍,偷盗国税,下令强制解散依赖血缘关系连接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建村、镇、县三级政府,使百姓成为国家的编户。
四、仿照汉族改革官制。设王、公、侯、伯四等爵位,和五等官位。
五、崇尚孔孟,提倡儒学。他设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监太学生达三千人。并命令各郡县搜集各种经典,送到平城充实典藏。
他的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乱久思安的民心民意,顺应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是北魏由穷转富、由弱转强的法宝,是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继而隋朝统一中国,又发展成盛唐的必由之路。
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和他曾孙孝文皇帝的汉化改革措施相比,重叠之处甚多。以致可以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先声和雏形,后者是前者的扩展与深化。
拓跋珪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在华夏大地弘扬佛教。他在南征北战征战中,对和尚寺庙都秋毫无犯,加以保护。他曾征召僧朗、法果等高僧到平城营建佛寺,以便"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云冈石窟内有五个大佛,代表北魏五代皇帝,称为昙曜五窟。一般认为,其中第20窟就是拓跋珪的造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佛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