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晋那些人和事(四十八)鲜卑简史

(2022-08-27 06:00:39)

西晋那些人和事(四十八)鲜卑简史

纵观

对于鲜卑民族的起源,史学界基本认为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但有四种说法:

鲜卑源于东胡是中国史书中最广泛的说法。《史记索隐》云:"鲜卑,东胡别种"。东胡曾是辽宁西北部的强国,后被南匈奴消灭。鲜卑作为东胡别种受匈奴控制,随匈奴骚扰汉族,汉族才知道有鲜卑族。汉朝驱赶匈奴西去,却不去占领经营匈奴的国土,这些匈奴国土都被鲜卑族填空了,才使鲜卑族有了广袤的生存空间。

史书中另一类说法是鲜卑起于东夷。《国语·晋语》说:"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其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但从鲜卑族的聚居分布地域和历史看,此“鲜卑”不是现代意义的鲜卑族。

另外,《史记集解:"山戎北狄,盖今鲜卑。"山戎北狄的活动年份大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盘以西北为主,因此至多说它们是西部鲜卑的先人之一,不能涵盖中部和东部的鲜卑部落。而西部的鲜卑族,估计大部分是汉朝驱除匈奴人后,从中部东部迁移过去的。

还有一说,认为秦朝修筑长城时,不少汉人不堪苦役,逃亡到关外形成了鲜卑。如《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这种说法也很牵强附会,鲜卑族早已存在,最多是那些避秦移民逃难到鲜卑山附近,依附了鲜卑族。

我国很多史书都记载,"鲜卑"族名是"鲜卑山,以山为号"。据考证,鲜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发现有鲜卑早期遗址的嘎仙洞

"鲜卑"一词,王国维等认为"犀毗",亦称"师比"之意,指胡人的带钩这种带钩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鲜卑也可认为是瑞兽或神兽之意。

也有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方式。

按照鲜卑各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鲜卑分为东部鲜卑和拓跋鲜卑

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鲜卑可以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柔然;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汉人开始知道有鲜卑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 。公元91年,受东汉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等国。拓跋部建代国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557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11国。

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大力汉化。小部分融入藏族。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 。

鲜卑族被称为为隋唐皇帝外族(古代母族之意)。隋文帝杨坚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他的妻子即后来的皇后是匈奴鲜卑化的独孤氏。李世民的祖父也娶独孤氏为妻,他父亲李渊则娶鲜卑纥豆陵氏(窦氏)为妻。李世民的妻子则是贤明赫赫的鲜卑长孙氏皇后。唐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贵族集团,大多数是西魏、北周以来胡汉混血世族。

北宋初期,与之争夺燕云十六州的契丹族辽国,是宇文鲜卑的"别种",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西迁建立西辽国;北宋后期与之打了四十年仗的西夏国,是鲜卑拓跋支裔党项羌部所建;而祁连山麓黄河源头赫赫有名的吐谷浑古国,是鲜卑慕容部的分支所建;长期困扰明朝北部边境的也先部落,也有鲜卑血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