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那些人和事(四十七)中华鲜卑渊源(全)
(2022-08-26 05:43:17)纵观
鲜卑族不是现代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份和遗传因子中,鲜卑族的贡献仅次于汉族。元代管道升词道:“你侬我侬,忒煞多情 。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在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汉族与鲜卑,就如同这两个重捏的泥娃娃,早已“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血乳交融难分难解了。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系。秦汉之交,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产生了中华民族的雏形。而鲜卑族在这种交融中无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鲜卑族早期臣服于匈奴,曾追随匈奴骚扰秦汉。汉族人是在和匈奴的战争中,才知道北方有鲜卑民族。汉武帝驱逐匈奴,但认为匈奴的广袤土地不适合汉人居住耕作,不屑于占领和管理,于是鲜卑族做了鹤蚌相争中的渔翁,趁机占领了匈奴丢弃的全部领土。当然,当时汉族的强盛,也給鲜卑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六国时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鲜卑族人数众多,聚居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所建大型政权最多,达11国之多,所历年代也最长,对中华历史走向和中华民族融合产生的影响,理所当然要远远大于当时的其他少数民族。
追求文明舒适,是人类共性。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汉人的丰裕生活、优雅风俗和灿烂文化深深吸引了他们,使他们逐渐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他们中的上层,更是以接受汉皇朝敕封为荣耀和合法,他们的政治体制,也逐步模仿汉制。因此总体来说,到西晋初期为止,汉族各皇朝和鲜卑族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
西晋经八王之乱后趋于虚弱,北方各少数民族乘机自立称王称帝,有五胡十六国之多。那时岂止晋朝大乱,实是天下大乱。不但各国之间战火连年,白骨遍野,赤地千里,那些国内朝廷,又何尚不是刀光剑影,父子兄弟搏命—包括两晋在内,十六国的二代以下帝王,至少一半以上死于政变,平均寿命低于二十五岁。如何乱中求统,天下乂安?如何避免骨肉相残,实现权力正常嬗替?是当时普通百姓的共同期望,也是各国统治阶层中有识之士的难解之题。
由于当初各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相对贫困,文化更显贫乏,因此答案很简单,就是承认汉族文化是当时的“普世价值”,普天汉化,统一到汉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并加以改进。关键是如何实现汉化。
其实各少数民族的顶尖人物早就认识到,要一统天下,只能打汉家旗号。如成汉的开国皇帝氐族李雄,国号带汉字,最佩服的是刘备诸葛亮;赵汉的开国皇帝南匈奴族刘渊,不同意复南匈奴的国,而标榜自家姓刘,是刘阿斗的弟弟,他称帝是兄亡弟绍,所以国号为汉;五胡十六国的绝大多数国名,都借用了秦、赵、燕、魏、夏等称号。它们的官制官称,也大体采用汉名。
至于民间,各少数民族中的不少人已经改用汉姓,生产生活方式以致风俗习惯也逐渐入乡随俗。各族间的通婚更是常见不怪。少数民族的上层,以能娶到汉家公主郡主或汉族世家望族闺秀为殊荣,当然也不便禁止百姓与异族通婚嫁娶。
有趣的是,东晋皇帝也娶少数民族的女子为后、妃,以致帝系不纯。《永嘉行》记载:"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说晋明帝司马超的生母荀氏是鲜卑人,所以晋明帝有金发黄须的鲜卑人相貌特征。皇帝如此,想来东晋达官贵僚娶胡姬为妻妾的为数也不少。
因此,汉化已是当时渐进的潮流,是没有形成律法的潜规,是水到渠将成的前夜,就缺那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大爆发了。
这种大爆发分二次出现。第一次是由氐族的前秦大帝苻坚引爆的,他的汉化措施很多,如尊崇儒学、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统一衡具,提倡各族平等融合等。他的这些措施扩大了前秦帝国的统治基础和疆域版图,为第二次大爆发提供了样本和经验。
如果说苻坚的汉化还停留在点线表层,那么第二次汉化大爆发就涉及到全局和根本了。这第二次大爆发,是由鲜卑族北魏的孝文帝和冯太后引爆的。关于这次汉化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将另文讲叙。本文仅作扼要介绍。
孝文帝和冯太后的汉化要点如下:
一、迁都。
北魏首都原来在平城(山西大同),当时那里还很闭塞,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公元493年,为顺利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洛阳曾是西晋首都,保留了汉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和雅俗,利于拓广和改变下属官僚的思路、观念。
二、改革官制,颁俸禄制,整顿吏治。
仿照汉制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颁布各品官员的俸禄制度,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实行官吏考绩,合格者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三、行均田制,变革税制和租调制,变革宗主制。
即颁布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买卖
规定在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为改变州、郡、县地方政府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新租调制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每年应交相当一夫一妇数量的租调。
为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逃避国税,以邻、里、党三级乡官组织取代宗主督护管理基层。
四、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这是孝文帝和冯太后实施汉化中带全局性和更本性的改革。即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朝廷、官场中只能讲汉语行汉子文书,不再用鲜卑或其他各族语言。史记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如拓拔改元姓,独孤改刘姓,丘穆棱改穆姓,步六孤改陆姓,贺赖改贺姓,贺楼改楼姓等等。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即下令修建孔庙祭孔,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隆重祭祀祖先。
这些汉化措施中,意义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无疑是文化层面的第四项。孝文帝汉化,不惜拿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祭刀,其魄力和智慧都是惊世骇俗的,效果又是针针见血的—试想,如果占统治地位的鲜卑族都走上汉化之路了,其余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还能有多大的阻力呢?所以说,孝文变革最伟大的意义在于把中华民族的首次大融合上升到国家制度法律层面,把原来民间自发式渐进式的融合变成国家意志式加速式的行为。孝文汉化的结果,并没有避免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无疑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北魏之后的北周,隋唐,无疑都接受和吸收了孝文汉化的成果,使中国由乱入治,再次成为大一统的汉文化大国和强国。当然,隋唐的大一统和秦汉的大一统,有着内涵外延的本质区别,即隋唐的“汉族”,已经不是秦汉的“汉族”了。这是因为,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也是汉民族同时胡化的进程。
如曾长期左右隋唐的关陇集团,是由北魏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汉人世家望族所组成。孝文汉化后,他们互相通婚加速融合,其后代兼有汉族姓名和鲜卑相貌,因此称鲜卑族为隋唐皇帝外族(古代母族之意)。隋文帝杨坚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并娶匈奴鲜卑化的独孤氏为妻。唐太宗李世民的祖父也娶独孤氏为妻,其父李渊则娶鲜卑纥豆陵氏(窦氏)为妻,自己娶鲜卑长孙氏为妻。唐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贵族集团,大多数是西魏、北周以来胡汉混血世族。因此曾有人叹曰:"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由此可见,鲜卑与中华民族的渊缘之流长源深。
隋唐以降,鲜卑族并未彻底退出中华历史舞台。契丹族辽国是宇文鲜卑的"别种",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西迁建立西辽国;北宋时期的西夏国,是鲜卑拓跋支裔党项羌部所建;而祁连山麓黄河源头赫赫有名的吐谷浑古国,是鲜卑慕容部的分支所建;长期困扰明朝北部边境的也先部落,也有鲜卑血缘。
至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锡伯族发源于鲜卑拓跋部;土族的主体来自鲜卑慕容部的吐谷浑国;而青海川北等地的藏族中,不少实际上也是鲜卑人迁移到藏区后逐渐和藏族同化的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