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那些人和事(三十六)氐族(3)
(2022-08-13 06:54:38)纵观
李雄属于哪个民族,似乎史学家们还未有定论。可以确定,李雄的远祖是巴人。但他的曾祖李虎搬迁到略阳北部,那是氐族聚居的地区,据说李虎为取悦氐人,自称是巴氐,这个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如果丝毫没有氐族血统,自称巴氐得不到氐族认同,反会自取其辱。很可能李虎的上一辈和氐族通婚,娶了氐族女子,这就有了自称巴氐的理由。新浪网关于李雄的词条上,赫然标明李雄的民族为氐族,理由大概如此吧。
西晋八王之乱,大伤元气,无暇顾及北方和四川,出现了大量贫苦的流民。李雄的父亲李特在蜀地率领流民起义,任命李雄为前将军。李特兄弟和长子李荡相继战死。起义军形势危急,准备投降官军。这时李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坚决反对,独自率军袭破官军,在义军中声威大振。
不久,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住在郫城,接着又攻克成都。
公元304年,李雄自称成都王,建年号建兴,废除晋朝法律,和蜀地军民约法七章。越二年,又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晏平,国号大成(成汉) 。
李雄如同刘邦,建国初期不讲究法纪礼仪,那些将军们居功自傲,各自争夺班次位置。他的尚书令阎式上疏说:"想治理好国家,总是以遵循汉、晋旧制度为好。应该建立礼仪来作为制约纲常。李雄听从了他的建议,逐渐理顺了朝纲。
李雄最钦佩刘备和诸葛亮,力图恢复蜀汉疆土。他先后派兵向北攻占汉中、南郑,将汉中人全部迁到蜀地。继而又向东南攻占涪陵郡和汉嘉郡,使南方的少数民族相继归附。李雄对投降依附者都宽免他们的徭役赋税,爱惜依附者中的人才,予以量才授职任用,于是益州安定下来。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百姓流离失所,唯有四川是安宁乐土,真成了天府之国。
李雄毕竟不是汉人,在立嗣问题上犯了大忌,没有选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而让兄长李荡的儿子即位,结果死后引起宗室大乱。不久,成汉亡于东晋桓温。
东汉末年,关陇纷乱,氐族中的一支略阳清水氐首领杨腾,率部徙至仇池,占有了东汉武都郡全境。
仇池山,位于现代甘肃西和县西汉水和洛峪河交汇处,史称"背蜀面秦,以其峭绝险固,襟武都、带西康,自古为形胜镇戍之地。"仇池山方圆百顷,因此仇池也称为百顷。山的四周都是陡峭绝壁,高七里余,蟠山道有三十六个拐弯处。山上有常年不涸的丰水泉,能灌溉良田使军民丰衣足食,又能煮土成盐。山上又有铜铁富矿,足以冶炼制造农具兵器。因此这是个易守难攻,足以立国之地。
自从杨氏据有仇池山,这里成了清水氐的大本营。他们在山上修了二十二条盘山道,东西二座门楼,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氐族军民在山上百顷平地上开垦良田,种植粮麻,兴建宫室果园仓库,不论贵贱都住在板屋里,行政中枢所在处名洛谷。
杨腾之后有杨千万,曹魏曾拜他为百顷氐王。到了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那一代,清水氐逐渐强盛,晋武帝封他为平西将军。杨飞龙没有儿子,收养外甥令狐茂搜为嗣,改姓为杨。杨茂搜即位后,新从关中迁到武都的氐族都依附于他,推他为氐王,史称为前仇池国。但仇池国只有一郡国土,人口也很少,在两晋军阀乱战时代很难立足,只能依附于大军阀。仇池国原受封于西晋,西晋灭亡后曾称臣于后赵石虎,石虎死后又称蕃于东晋。等到同是氐族政权的前秦强大,苻坚却容不得卧榻之前有他人酣睡,竟然派大军灭了仇池国,把大多数清水氐居民迁徙到关中各地,清空了清水氐的老巢仇池百顷之地。
前秦瓦解后,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公元 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人民迁入自立。4年后,又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史称后仇池国。公元394年,仇池国与西秦交战,杨定战败死亡。堂弟杨盛继位,辖区缩小到武都、阴平两个城池,但不久又扩张至汉中、祁山。后仇池国就像一棵顽强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南北朝这样南朝各国纷争中时强时弱时大时小生存着,直到公元443年,才为北魏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