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那些人和事(三十五)氐族(2)
(2022-08-12 05:40:32)西晋那些人和事(三十五)氐族(2)
纵观
氐族是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其农耕生活可追溯到东周。古代天水、陇西山上原始森林茂密,板屋是那时西部汉族和氐族住宅的普遍形式。但伐树锯板刨料开隼,都需要比较先进的木匠工具和技艺的,可以推测那时氐族已经有了锛锯刨凿,鲁班是否氐人,大可考证一番了。羌族的房屋,大多是土石结构,屋子四壁,常用织牦牛尾合羖羊皮毛覆盖装饰和保暖,和氐族的木板房截然不同。
汉代,氐族人已有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不少史籍都描述氐族的土地在偏远险阻处,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在氐族的大本营仇池山(又称瞿堆百顷)上,则"其上有丰水泉,煮土成盐"。土地丰饶,聚集人口达数万户,为氐人重要农业区。
氐族的纺织工艺水平很高超。早在东汉时,氐人的纺织品已输往内地。氐布也称絣或殊缕布,是用麻缕织成的异色相间的彩色布,深受内地各族人民喜爱。漆、蜡的生产,说明氐人的手工艺达到一定水平。前秦时代氐族君王苻坚率民开凿泾水渠,推行区种轮耕法,都说明氐族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先进的经验和知识
西汉初,氐族各部已经"自有君长",众多分支的首领称号各不相同。作为统治阶级的"王"、"侯"已经形成。这些王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正统性,都会接受中原汉族皇朝的封拜,即使氐族人大量迁入关中受郡县统辖后,内部会保留了自己的部落组织,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受豪帅或小帅的支配。
氐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由于与汉族等杂居共处,又兼通汉语。他们也都有姓氏,姓和汉族之姓相仿。分布于四川省平武县、甘肃省文县境内的白马藏人可能是氐族遗裔,由于长期和汉、羌、藏等民族杂居,他们的语言已十分混杂,但仍保留了氐族一些语言的特点,如野兽、皮子、房子、菜、大、小、粗、细、看、说、给、砸、逃跑、身体、屁股、尿等基本词汇。
氐族人的服饰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喜欢青、绛及白色。善织殊缕布,喜穿麻布衣。其妇女嫁时穿衽露服饰,边缘的纹饰有点羌族特色,而衽露又像汉族的长袍。氐族男子则戴着乌串突骑帽,穿长身小袖袍,小口裤和皮靴,与汉族羌族大不相同。
氐族早期婚嫁之俗与羌族相似,婚前不用订婚下定礼,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同种要十二代之后方可通婚,可见氐族对近亲婚姻的危害比汉族防范得更加严厉,汉族似乎只规定同性五服之内不通婚。而“父没则妻后母(妾),兄亡则纳(嫂)。"就有乱伦之大嫌了。
后来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氐族婚俗文化吸取了汉族的合理成分而有很大变化,也讲究父母之命媒酌之聘"备六礼,知书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