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那些人和事(三十七)氐族(4)

贤相"的治国之道,大力宣扬汉族封建文化,促使当时氐族贵族学习接受儒家思想。他"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孙并遣受业"。进而,"中外四禁二卫四军长上将士,皆令修学。课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授于掖庭,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署博士以授经"。
同时在经济上,苻坚也提倡汉族的一些先进生产方式,采取政府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的措施,如推行区种法,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读以溉冈卤之田等。使"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氐、汉经济上亦逐渐溶为一体。
在处理与其它民族的关系上,苻坚从"夷狄应和"出发,实行"服而赦之"的方针,优容各民族上层。对于自动归顺或战败投降的各民族上层基本上采取优遇政策。如灭前燕时,苻坚"赦慕容氏及其王公已下",皆徙于长安,封授有差",随同迁徙的共有4万鲜卑,对缓和前秦与鲜卑等族的关系及关东局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前秦而言也留下了隐患。
为了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苻坚一方面多次移民关中,并分地而置。如公元371年,苻坚徙关东豪杰及杂夷10万户于关中,处乌桓于冯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渑池。另一方面,又把氐族分散到各方镇。380年(太元五年),苻坚"以诸氐种类繁滋,秋七月,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氐十五万户,使诸宗亲各领之,散居方镇,如古诸侯"。这些措施,无疑对促进各民族杂居交流和融合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