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积食,孩子多病的元凶

(2015-03-23 11:14:34)
标签:

育儿

积食

肺炎

上火

便秘

分类: 小儿健康

积食,孩子多病的元凶

http://s7/mw690/0030DScjzy6QV0ciOeaa6&690

 

积食!话说很多家长都知道不好,为什么不好呢?经常生病的孩子与积食有关吗?有怎样的关系?如何避免孩子积食?且听小美一一向您道来!

 

积食,是中医的说法。意指孩子吃的过多,食物积滞产生内热,中医讲“积食郁热”,民间称为“食火”。食物的本质就是能量/热量!这也是我们吃饭的目的之一。但食物吃的过多,营养过高,超出了咱脾胃的消化功能时,食物就得不到及时的消化吸收,就会产生积滞;同时也会损伤脾胃,使消化功能更差,形成积食。

 

      我说积食是小儿生病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你造吗?因为如果有积食了,就相当于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要倒了,那将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家长意想不到的问题。

 

1、积食与发热

      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积滞时间长了就会生热,热蒸于内,孩子体温就上去了。

    《脉经》中有说:“小儿有宿食,尝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孩子可表现为腹胀、吐泻、乳食不化、大便酸臭异常等等。此处,麻麻们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发热前有没有吃撑过~~

 

2、积食与咳嗽

      积食会导致咳嗽,中医讲“食咳”。古代的医书上有很多记载,比如《内经》:“食于胃,关于肺”《医学入门》:“食咳因积食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

      家长可能不解,积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从中医上来讲,人是一个整体,五脏之间都有联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

      食咳的孩子,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如腹胀、不爱吃饭、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等。这时候给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为主、肺胃同治的药,效果会更好。

 

3、积食与便秘

      有本小儿医书叫《幼科发挥》,其中写道:“太饱伤脾”。太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吃得太饱,也可以理解为腹胀、积食。所以,就会有:太饱伤脾→脾常不足→脾胃运化不及→积滞肠腑→积久化热→积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

      因此,孩子便秘不要轻易用泻药。若便秘较轻,多让孩子喝水,便秘就可以解决;若解决不了,那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吃一点消积导滞的中药。

 

4、积食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上面已讲过,积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到肺,因“肺主皮毛”,所以当积食时,只要孩子体表一受寒,就容易呼吸道感染

      在此,小美真诚奉劝那些经常给娃输液的麻麻们~反复输液,孩子的身体肯定会越来越差。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要从源头抓起,首要调理孩子的脾胃功能。

 

5、积食与肺炎

      积食为什么会导致肺炎呢?这也是一套多米诺骨牌: 积食伤脾→脾虚生痰→痰贮于肺→痰阻肺道→郁久化热、伤肺痰”贯穿于小儿肺炎疾病全过程,是小儿得肺炎的重要因素。所以,门诊上很多得肺炎的小儿,把脾胃功能调好了,肺炎也跟着好了。

http://s4/mw690/0030DScjzy6QV1gWx7ta3&690

 如何避免小儿积食?

这是关键,预防重于治疗嘛!小美的建议很简单,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1、        不要强迫孩子进食。有一种饿叫做“妈妈、奶奶觉得你饿”,这种喂养方式值得深思~

2、        晚餐不要过晚、过饱,这是针对学龄期儿童而言。若是小儿,已经以三餐为主,如果晚餐已经吃的够饱,营养已经足够丰盛,不建议睡前再喝一大瓶奶。奶可放在两餐之间摄取。

3、        控制好孩子的零食,不要因为爱而无节制地给予。

4、        不要满屋子追着孩子喂饭吃,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5、        鼓励孩子多喝水,经常“上火”的孩子喝点淡茶水也无妨。

6、        饮食要均衡、三餐配比要合理,养成每天排便的好习惯,为孩子的健康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春季当下,冷暖交替之时,许多孩子都易患上感冒、肺炎等各种疾病。所谓“病从口入”不无道理,会吃会喝才保健康呐!

 

 

周美荣(原创)

国家二级营养师

新浪微博:@周美荣营养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