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育英才|马云称很多孩子难以接受挫折:这四点没有平衡好就是父母最大的失职

近日,马云同来自全国的115位基础教育名校校长进行对话交流称:
“很多孩子难以接受挫折和挑战,他们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我个人而言,也许最大的经验之一就是这一路走来没有成功过,失败很正常,成功才少得可怜。”
https://p9.itc.cn/images01/20201103/1e5e436051a042adb1e6b332b049e037.jpeg
确实,现在的孩子,普遍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能力弱。
我们只要随便在网上搜索一翻,就能看到好多孩子“自杀”或“离家出走”的新闻:
江苏一名9岁的男孩从家中跳楼自杀。而“离开”的原因让我们震惊不已:只因打碎了学校的玻璃!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03/01104a21ac8743e9ba8045ddc79b2969.jpeg
武汉14岁在校初二男生,爬上栏杆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只因为在校玩扑克请了家长,妈妈当着男孩同学的面,扇了男孩两耳光。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03/0f54da52493549569b5a33ca73a5ad8f.gif
家住南京的13岁男孩,给家人留下一个纸条后,便离家出走了。
出走原因是,他觉得爸爸不喜欢他,还经常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
http://p9.itc.cn/images01/20201103/6d1315d48bb24b37a9eba31ae3915b9c.jpeg
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什么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或离家走出,在一群孩子身上成了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其实,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只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最初的作画者。
难以接受挫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有这几个特点。
01
过度“打压”
知乎上曾有一个这样的问题:父母的“打压式教育”长大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
“自卑却要强,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有无力感,半途而废的事情数不胜数。
什么人都比我强,我永远是最烂的那一个。
感觉人生很绝望,甚至想过用自杀结束自己生命。”
从他的字行间,看到了心酸,打压式父母带来的痛苦,刺入骨髓,融进血液。
这种“打压式教育”,让很多人从小自卑,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的度过一生。
http://p2.itc.cn/images01/20201103/3c12b4e20421478984514819758b5bc8.jpeg
我们仔细回想下,在生活中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这字怎么写的这么难看,简直是屎壳郎爬的一样。”
“同样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你怎么就不行。”
“连个头都不如别人家孩子长得快。”
面对父母错误的表达方式,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选择了忍耐,但不乏有个别孩子走向了极端。
而这在父母眼里,所谓“用心良苦”的教育,却在慢慢的,压碎他的自信,压垮他的梦想。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失去对错认知,变得只会看父母的脸色,依照父母的心情,判断事情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
这种阴影,或许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胆怯,甚至会产生对生活无望的念头。
究其原因,并不是孩子能力“不行”,而是父母教育“不对”。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总挑孩子的错,更不能一味的进行打压。
孩子因我们而来,但并不属于我们,他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内心有自尊,脸上有骄傲。
我们培养孩子不是为了打压的,而是让他们成为人格独立,在未来能够独立前行的自己。
02
过度“保护”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总会忍不住想去多保护孩子,生怕他们摔倒、磕着、累了。
心想着孩子还小,我们帮帮他们、疼爱他们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这看似理所应当的保护,往长远来讲,真的是一种正确的爱吗?
看似贴心的保护,短期内或许能让孩子远离很多潜在的危险。
但时间一长,它背后隐藏的弊端,必将展露无遗。
重庆一名大一新生,因感觉大学军训太苦,竟打退堂鼓想退学复读。
父母了解到小华的想法后,心急如焚。为了让儿子回心转意,母亲立即从四川乘高铁来到重庆,想当面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03/16008702fb534b429cd6369fdda23cd1.png
最后,孩子最终想明白了,决定安心返校读书。
寒窗苦读十余年,到最后却敌不过几天的军训。
众所周知,如今的大学军训早已不像原来那样费体力,基本都是走正步之类。
就算有些费体力的科目,对于18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小菜一碟,这位大学生觉得太苦!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
“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爸爸好妈妈就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
因此,他们会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的机会。”
这句话,一语中的。
我们总以为孩子到了18岁就是成人了,长大了,其实没有。
孩子本可以有长大的机会,却被父母夺走了。
爱孩子,保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最初本能。
但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03
过度“溺爱”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你的溺爱不仅会搭上孩子的人生,让他把天性里的恶发挥到极致,最终还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当初毫无保留的爱、变成自酿的一杯苦酒。
一名13岁的女孩子以自杀逼父母打胎的消息在网上热搜。
据了解,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百般不愿意。
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自从得知我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楼。”
“一开始我们以为她就说说而已,但是随着我怀孕时间越来越久,她脾气越来越大,经常在家里乱扔东西。”
http://p5.itc.cn/images01/20201103/fceafa64eaf64145bdfb4768d4c411c6.jpeg
在同情这位妈妈之余,也令人深思:孩子长不大、任性妄为,多半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太多的父母,往往都以孩子为中心,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与条件。
太多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却也一味地娇惯、宠溺孩子,觉得亏欠了孩子,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太多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乐日子,却不懂得感恩于父母。
父母的过份“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
等将来有一天,药效发作时,没人再惯着孩子的“任性”后,一切都晚了!
04
过度“管教”
最近,我看到了很多震惊的新闻:
14岁儿子通过报警的方式反对父母在他房间安装监控器;
3年级的小朋友因受不了妈妈硬要他穿上红袜和凉鞋而离家出走;
15岁女儿谎称帮母亲按摩并借机勒死母亲。
……
分析背后的原因,这些孩子看着很叛逆,但实则他们都在试图反抗父母的过度控制与管教。
http://p0.itc.cn/images01/20201103/93fe9122492a458f87fb0014b73f033d.jpeg
为人父母,如果我们的过度管教,使得孩子感觉自己的“领地”受到了侵犯。
长期被管教的孩子就犹如一根弹簧,孩子的反弹力度随着施压力度慢慢变大。
一旦父母给的压力,超过了弹簧的弹性限度,弹簧会崩坏。
孩子们也就顺其自然的产生逆反心理或做一些极端的行为。
有的家庭里,只有爸爸和妈妈说了算,孩子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与空间。
对孩子而言,就是有规矩却没有自由,爸爸妈妈要求怎么做就得怎么做。
这种让人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生活的孩子,往往会产生缺乏独立性的性情、仇恨、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管教的时候把握严厉的尺度。
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要渐渐放松要求,让他自己多做选择。
最好是扮演孩子成长过程中支持者的角色。
除了必要的引导帮助,其它情况下,父母要忍住不插手,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让他自己去试错。
记住,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他们将会“飞”得更好、更高、更远。
在教育过程中,相比过度“管教”,距离感才是给予孩子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