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炮弹重7吨,什么样的火炮需要1400人同时操作?

标签:
希特勒多拉巨炮二战马奇诺防线克虏伯 |
分类: 战争 |
文/灭霸他爸
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他命令研发一款超重型火炮,用来摧毁法国修建的“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位于德法边境,由法国投入50亿法郎巨资修建,全长390千米。
防线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厚度达300毫米,能住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希特勒将“马奇诺”防线视为扩张之路上的最大障碍,在1935年命令克虏伯工厂研发一款口径在700-1000毫米的巨型火炮。
克虏伯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知名度最高的火炮工厂,一战时期曾设计出著名的“巴黎大炮”,射程可达惊人的131千米。
尽管拥有丰富的巨型火炮设计经验和成功的先例,但研发一款口径1000毫米的火炮还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当年巴黎大炮的口径也不过210毫米。
克虏伯工厂经过设计、试验、改进,从1935年到1942年,经过7年艰苦的研发,终于制造出一款口径800毫米的火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火炮。
800毫米口径是什么概念呢?炮膛内可以蹲下一位身材高大的士兵。
这款火炮被命名为“多拉”巨炮,它全长42.9米,宽7米,高11米,总重量高达1329吨,其中,身管长32.48米,重400多吨。
远远望去,“多拉”巨炮庞大的身躯,仿佛一艘驱逐舰。
“多拉”巨炮的使用和维护士兵多达1420人,由一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
如果算上为它提供防空掩护的高射炮部队和警卫部队人员,那么,为它服务的总人数要超过4000人。
巨炮下线后,希特勒亲自赶到靶场观摩试射。
试验时,巨炮将一枚7吨重的炮弹,发射到26.09千米外,将一枚4.8吨的炮弹发射到47.2千米外。
希特勒对巨炮的射程和威力十分满意,整个过程始终眉开眼笑,赞不绝口。
不过、略显遗憾的是,此时巨炮的最初打击目标“马奇诺”防线,早已在两年前被德国装甲兵的钢铁洪流冲垮。
失去目标的火炮,被希特勒用于东线战场,它将在这里的多场战役中,取得不俗战绩,震惊世界!
将庞大笨重的“多拉”巨炮运到前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是,需要先将它的炮管、炮栓、炮尾等部位拆解,分开运送。
一门“多拉”巨炮再加上炮弹和维护器具,就要装满整整60节火车皮。
此外,运到目的后,还要使用大型的龙门吊车帮助安装,整个安装过程,需要1500人,足足忙活一个月才能完成。
1942年,德军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在苏军据守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面前,损兵折将。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防御工事极为坚固,弹药库建在地下30米处,德军的轰炸机和普通火炮,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久攻不下,希特勒决定动用“多拉”巨炮。
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巨炮向要塞7个目标发射了48发炮弹,其中一颗炮弹正好命中弹药库,引起弹药殉爆,上千名苏军士兵被当场炸死。
失去弹药储备的苏军,于7月4日投降,德军终于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1944年,波兰首都华沙爆发起义是,“多拉”巨炮又被用于镇压起义,给义军造成较大损失。
第二年,德国战败在即,克虏伯的工程师,为了避免巨炮落入敌人手里,将它拆毁,盟军后来仅找到了部分零件。
一代传奇巨炮,就此成为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