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2017-08-24 15:39:17)
分类: 工作成绩

怎样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江苏省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湖学校    吴如厂

 

摘要: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开发课外教学资源不当,利用无效。而黄厚江老师执教余光中的《乡愁》,开发了他自己和余光中分别续写的《乡愁》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蕴;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开发了小说选进教材时被删除的开头和结尾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文本。黄老师多角度充分利用这些课外教学资源,促进了“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利用有效。

关键词:课外教学资源   有效开发利用  黄厚江 《乡愁》 《我的叔叔于勒》

 

在一个大型语文论坛年会上,一位老师执教罗兰的《秋颂》,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她出示了杨万里的诗《秋山》和济慈的诗《秋颂》,让学生朗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秋。另一位老师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教学最后环节,他出示小诗《母爱是什么》,又配乐演唱戏曲《祭母》选段,让学生体会史铁生痛失母爱的悲痛。

这两个教学活动,分别是两位老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了他们对语文课程观的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就这两节课来看,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效果并不好。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先看《秋颂》教学过程:(一)让学生以“秋之精神写不出,以     写之”句式说话,把握文章内容;(二)让学生各自从文中选一段话读一读,引导学生从修辞、叠词、短句、虚实、引用等角度,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美,这个教学环节展开得最为充分;(三)安排学生续写一段话;(四)出示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朗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秋。观此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品味学习《秋颂》诗意美的语言,受到审美教育。可是,她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朗读杨万里的《秋山》和济慈的《秋颂》,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秋,这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巩固,起什么作用呢?所幸下课时间到了,课外教学资源只匆匆读一读就过去了。假如时间充足,学生又去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秋,岂不冲淡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再看《秋天的怀念》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和情感;(二)让学生找文中感人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体会母爱之深和失母之痛,这个环境展开得最为充分;(三)出示小诗《母爱是什么》,教师演唱戏曲《祭母》选段。从教学过程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学习作者怎样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母爱之深和失母之痛。那么,这位老师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朗读小诗《母爱是什么》与细节描写就没有关系;配乐演唱戏曲《祭母》选段,与学习细节描写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事。不可否认,老师唱功了得,演唱投入,很动情。高亢激昂的地方戏曲,把《祭母》演绎得感人至深。可是唱得越好,教学效果恐怕越差。下课后,你若去问问学生这节课还记得什么?恐怕大部分学生只记得那听不清唱词的、声嘶力竭的演唱了。这节课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无效的。

上述情况并非个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老师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对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有的利用不好,主辅不分,反而画蛇添足,成为课堂的累赘。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呢?不妨来学习黄厚江老师的做法,看看黄老师是怎样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

在这次论坛年会上,黄厚江老师执教余光中的《乡愁》,他把自己续写的《乡愁》和余光中续写的《乡愁》,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引入了课堂。黄老师执教《乡愁》教学过程:(一)带领学生凭借阅读记忆,梳理《乡愁》的内容和结构;(二)引导学生发现《乡愁》的重章叠韵、精妙比喻、卒章显志、叠词妙用等写作特色进行赏析,并朗读体会其妙处;(三)让同学们续写一小节《乡愁》;(四)黄老师朗读他开发的两个课外教学资源:一是黄老师写的“将来呀 / 乡愁是一层薄薄的屏幕 / 我在外头 / 女儿在里头”,问学生自己续写得好不好?二是余光中自己续写的“在未来 / 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 / 我去那头 / 你来这头”,问学生诗人续写得好不好?学生思考讨论,认为黄老师和余光中续写得都不好,理由是与全诗主旨的递进不相符。《乡愁》由个人的乡愁写到国家的乡愁,而黄老师却续写思念女儿的乡愁,余光中续写团圆的结局,与全诗的情感发展不连贯、不畅通。

从黄老师的教学过程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乡愁》内容、理解主旨、欣赏艺术手法、受到美的熏陶。黄老师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结构。黄老师通过追问“续写好不好”,让学生思考诗歌情感的递进发展,这就进一步领悟了《乡愁》的主旨,理解了《乡愁》的结构之妙。黄老师开发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是为这节课的教学服务的,有利于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他不在课外教学资源上做无用功,不让课外教学资源牵着学生往这节课的外面走,这才是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做法。

再看一个黄厚江老师有效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例子。

黄厚江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引入了小说入选课文时被编辑删除的开头和结尾作为课外教学资源,我们来看看黄老师是怎么有效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的。

黄老师这节课一共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指导学生概括故事并理清小说的情节;(二)分析人物形象,即让学生抓住因果关系的事件分析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的性格特点;(三)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

在第三个教学活动,黄老师引入了课外教学资源。黄老师紧承第二个教学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小说人物到底怎么样,要看看作者怎么说?”作者当然不会直接说,黄老师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选进课文的时候把结尾和开头给删掉了。黄老师出示被删除的结尾:

“这就是你会看见我有时候拿出一个5法郎的银币施舍给流浪者的原因。”

黄老师让学生由结尾猜测小说原来的开头又会有一句什么样的话?学生讨论得出,开头至少有两个人,有一个“给5法郎”的情节。这时黄老师出示小说被删除的开头: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求施舍。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舍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觉得有点惊奇。

他于是对我说:这个可怜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怀。下面我就来讲给您听。”

结合以上课外教学资源,黄老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把这个头和尾加进来以后,小说中的那个“我”——若瑟夫,长大以后有没有变成他爸爸妈妈那样的人?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得出,没有这个开头和结尾,小说的主题很集中,所有人都是金钱至上的,若瑟夫长大以后也会变成他爸爸妈妈那样的人。把开头和结尾加上,小说里就有了一个代表善良的人始终没变,在揭露人性丑陋的同时告诉人们善良永在,写出了人性的复杂。这是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课文里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题。在出示课外教学资源之前,黄老师先为下面怎样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定了框框,即要为认识人物形象服务,不至于使课外教学资源成了学生欣赏的另外一道新的风景线。小说的主题是蕴含在人物形象里的,人物形象认识清楚了,对主题的理解自然也就到位了。

黄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小说结构的角度和叙述的角度看,开头和结尾是删好还是不删好?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删除头尾以后小说情节更集中、更简洁;有了头尾,人称变化有些突然,学生容易糊涂。黄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以自己亲身经历和内在情感为内容的时候,用第一人称更容易叙述,也更容易感人,所以小说主体部分运用第一人称,而不用第三人称。这是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体会叙述人称变化的不同表达效果。

黄老师开发《我的叔叔于勒》选进课文时被删除的开头和结尾作为课外教学资源,两次有效利用,都是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展的,利用它达成并巩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黄老师仅仅是利用课外教学资源,而不是把课外教学资源当做新的内容进行教学,并没有喧宾夺主,我们看到学生始终在学习课内的文本,这样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是高效的。

黄老师有效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例子还有很多,课外教学资源与课内文本共生是黄老师共生教学法的重要形式,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以下启示:

一是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要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有效,而不是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越多越好、越新颖越好、越有名气越好。如果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帮助,那就坚决舍弃。

二是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主辅分明。课内教学文本是主,课外教学资源是辅。开发的课外教学资源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是为学生学习理解课内文本提供知识、背景、方法、参照物等资料的,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只需“取其一瓢饮”即可。课内文本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切不可主辅不分,舍本求末,以至于“荒了自己的地”。

三是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在有效利用。时常看到有些课堂上,老师出示了许多课外教学资源,在大屏幕上一闪,读一读就过去了,起什么作用,不知道。黄老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堪称经典,我们要学习黄老师从不同角度、多次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做法,做到物尽其用,高效利用,很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新常态,但愿这种新常态更有实效。

 

(注:本文《语文知识》中学版2017年第6期刊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