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医皮肤科的现状与前景
(2013-10-21 02:10:47)来源:中国皮肤科
中医皮肤科学科的发展应追溯到中医外科的发展。古代中医皮肤科属于疡科范畴,文字可考的历史5000年。古籍记载发现300多种皮肤病,计有1000多皮肤病名。
1935年,沪浙名医陆清洁撰写了中医《皮肤病》,首次提出中医皮肤病的概念。但真正独立成科则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名医赵炳南、朱仁康等前辈从中医外科独立出来,专门从事中医皮肤病的研究。北京中医院编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国中医研究院编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奠定了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的基础。其后中医皮肤病学专著的陆续出版,极大地丰满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近20年日渐增多的中医皮肤科著述为国医大厦不断增添着绚丽的一砖一瓦。李林、徐宜厚、李元文等教授出版发行的有关中医皮肤科英文著作为中医皮肤科走向世界作出了可贵贡献。
在这一大背景下,全国各大中医院的皮肤科相继从中医外科中独立出来,中医皮肤科发展日渐壮大,目前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的同仁大约有5,000人左右。作为发展的里程性标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于2004年在白云黄鹤的地方正式成立,更加鲜明昭示着在学术上和临床序列中中医皮肤科已成为独立专科,广大同仁有了属于自己专业属性的学术交流的平台,是我国中医皮肤科发展的大事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切实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自2007年以来,在抓好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点专科协作组,以此为平台,从优势病种切入,采取遴选病种、优化方案、临床验证、形成路径、反复淬炼的方式,催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疗效确切的专病。皮肤科的同仁积极参与其中,深受其惠。
毫无疑问,尽管带着中医学5000年的遗传基因,现代中医皮肤科学仍是年轻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功效正在融入国际皮肤科学体系中。作为中国皮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毋庸置疑,我们有理由期待其更大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的强大气场中,中医皮肤科日益为西医同道们所熟悉,进而喜爱者有之,研习者有之,这不仅仅是理论与技术层面的认同,而且在很大意义上是哲学与文化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对于广大患者善莫大焉!其实,早在195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研所、北京医院等单位即聘现代中医皮肤科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赵炳南老为中医顾问,这一温馨的事实说明我们的前辈们是多麽的睿智与开明!
中医的“辩证”思维,是以“象”思维为基础的。所谓心、肝、脾、肺、肾均是指一类“脏象”,“脏象”虽非西医所说的同名脏器,却也包含了同类脏器的基本功能,并且还呈现出脏腑间、脏腑与系统及整个身体,以及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生命关联。中医皮肤科当然也掌握着这一“密钥”。同时,其丰富而确有疗效的中医外治方法也彰显着独特的优势,并已充分展现在临床实践中,引起同道们愈来愈大的专业兴趣。当然,中医皮肤科的发展之路上还有一些“瓶颈”,如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中医临床研究就存在很大的期待空间。
中医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临床疗效,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中,“中医”和“疗效”的魅力一定会为我国的皮肤科事业增光添彩。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可以预期,以中医皮肤科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优势互补、通力合作,中国人在国际讲坛上一定会经常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