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的阵痛与镇痛
(2016-07-19 17:40:20)分类: 健康话题 |
福建省三明市地处山区,辖二区一市九县,区划不小,但人口只有270多万,经济和财政也不富裕。可是,在2009年新医改之前之后,公立医院收入和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却以每年接近20%的幅度递增,以至医保资金不够用,财政无力兜底,到2010年,医保资金亏损1亿多,2011年亏损2亿多。这就是“三明医改”的阵痛,也是全国新医改阵痛的缩影。这迫使三明市寻找镇痛良方。
“三明医改”阵痛的痛点是药价虚高,根源在于“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不许医院二次议价”的政策。这个政策也是各省通行的政策,始于2000年,本意是为了压低药价,防止医院因腐败而接受药商的虚高药价,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往往被“公关”,院长、医生普遍吃回扣,结果虚高药价不降反升,最终由医保和患者买单,医保因此而亏损,患者因此感觉看病越来越贵。
2012年,针对痛点,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开出镇痛良方:列出120多种价格奇高的辅助药品,指示各家公立医院,谁定购谁签字,谁开方谁签字,然后上报、公布。如此心照不宣地干预,当年医保资金就结余2000多万元。
2013年,三明市更进一步,开出的镇痛良方是:在省级集中招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议价,从而压低了药价和耗材价格;从药厂到医院的流通环节,只允许有一个中间商,从而杜绝了多个中间商层层加价;取消医院的15%药品加价以及耗材加价,并且降低检查费、化验费,同时提高挂号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这样做,产生5个镇痛效果:1.大大压缩了药商的利润空间。2.药品零差价,从而抑制了医院的趋利性,只能靠医疗服务费获得合理利润。3.患者多掏了一些医疗服务费用,但药品费用少掏了很多,综合计算,看病还是便宜了;4.医保资金大大结余,为下一步提高报销封顶线和大病补贴打下了基础;5.医生的收入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无关,这就抑制了大处方、滥检查,只能靠医疗服务费增加收入,而医疗服务费是根据技术含量确定的,只有提高医术,多看病,看好病,才能增加收入。
三明医改也遭到部分医生反对。
反对理由之一:有的专利药、独家品种药,在三明市断供。
这是因为药商宁可放弃三明市这个小市场,也不愿降价而影响全国大市场。这也说明,新医改必须全国推进。
反对理由之二:有的常用药,因为压价,可能偷工减料,从而降低疗效。
这样的担心倒是值得重视。
反对理由之三:医生收入降低,留不住人才。
可是从工资报表上看,医生工资是增加的,只是有的增加得多,有的增加得少,但是增加的工资肯定没有过去的隐性收入、灰色收入多。若因此而留不住人才,那不是新医改的错。
总之,三明医改经验赞成者众,反对者寡,2016年在全国200个试点城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