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渍”字,成就青蒿素诺奖
(2015-10-19 15:50:34)分类: 健康话题 |
青蒿素,从青蒿或黄花蒿中提取的成分,杀疟疾的疟原虫胜过奎宁和氯喹。
疟疾,肆虐之疾,古已有之,《黄帝内经》就已描述了其症状。
疟原虫由蚊子传播,潮湿气候适宜蚊子滋生,所以南方疟疾重于北方,古代把岭南称为瘴疠之地,主要因为疟疾。
从《伤寒杂病论》起,历代医药典籍都有治疟验方,或止冷,或退热,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太低,不足以杀死疟原虫。
直到1970年,中国仍有2400多万疟疾患者。越南,在岭南之南,疟疾更严重。越南战争,美军和越共军队因疟疾减员是战斗减员的4倍。不是有奎宁和氯喹吗?可是疟原虫对奎宁和氯喹已经产生了抗性。美国投巨资研制新药,无所得。越南求助中国,中国发动相关科研部门协作攻关,发掘中药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领导的小组,把中医药典籍所载治疟验方一个个试验,失败了190次,她回过头来重新研读中医药典籍,读到东晋道士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的“治寒热诸疟方”,眼前豁然开朗。
肘后,即胳膊肘之后,药书装在包袱或褡裢内,垂于肘后,随时查阅备急。治疟方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翻译成白话就是:青蒿一把,以水二升浸泡沤一沤,把青蒿拧干,汁液尽服之。
关键一个“渍”字。东汉《通俗文》解释“水浸曰渍”,东汉《说文解字》解释“渍,沤也”。中药一般是煎的,此方却是渍,为什么?那一定是煎了无效。煎,摄氏100度,想必破坏了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而屠呦呦之前正是煎青蒿的,所以试验失败。改为酒精浸泡提取,提取后须把酒精蒸发掉,而酒精沸点是摄氏78度,留下的提取物仍无效,说明摄氏78度仍然破坏分子结构。改为乙醚浸泡提取,乙醚的沸点是摄氏36度,终于试验成功,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百分之百!
她将此法公之于众,各试验组都成功获得有效的提取物。接下来确定分子结构,临床试验,以及人工合成青蒿素,皆路径清晰。
她打开了通向成功的门,诺奖非她莫属。犹如袁隆平发现野生稻的雄性不育并公之于众。
启示:读古文,须一字一字读。古文简练,雅而不俗,切不可一目十行。
一个“渍”字,足见屠呦呦的古文基础。或为家学薪传。她的父亲熟读诗书。她的名字,就是她父亲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苹、蒿、芩,皆可入药,屠呦呦终以蒿的研究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