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宦海沉浮,学海遨游
(2014-11-25 10:22:34)
标签:
文化马融邓太后二千石邓骘 |
分类: 健康话题 |
马融,陕西扶风人,东汉大儒,不亚于西汉的董仲舒。
马融的父亲马严,官职是将作大匠,掌宫室建造,秩二千石,省部级。按“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高官,每满三年,朝廷可以选其一个儿子为郎,郎为皇帝侍从或宫廷侍卫,是晋升之阶。可是马融兄弟七个,他排行第五,走“任子”之路,遥遥无期。
马融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投师山中隐者,深得老师青睐,老师把女儿嫁给了他。大将军邓骘闻其名,召他为门客,他不应。逢羌人扰边,米谷价贵,无以为炊,他感叹:生命比抱负更重要啊!这才应召。两年后,或许是大将军邓骘的推荐,马融做了宫廷校书郎中。郎中比郎高一级,是低级文官。工作地点在东观,东观是洛阳的一座建筑,里面藏着国家的图书和档案。
读书、校书、编书,学问更长,不由想抒发己见。针对当时儒学界“文德可兴,武功宜废”的思想倾向,马融上书讽刺,主张文武之道并重,却忤临朝听政的邓太后之意,邓太后正是要借这种思想倾向来粉饰太平。马融因此十年未得提拔,但成就了他的学问。后来,他借口侄儿死了,提出辞职还乡,邓太后认为他是想下到州郡为官,便终结了他的仕途。
有学问就有优势。邓太后崩,安帝亲政,马融被召回,侍从皇帝左右。之后,到河间王封地任长史,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安帝东巡泰山,马融上《东巡颂》,安帝惊其文采,又把他召回。安帝在位八年,崩。未生育的阎皇后临朝,立宗室旁系幼子为帝,以便专权。此时,马融称病离朝,到州郡为功曹,掌考核,相当于组织人事干部。半年后,幼帝崩,宦官政变,诛阎氏外戚,迎立安帝妃生子为帝,是为顺帝。
顺帝在位的第八年,诏举天下贤良,朝中大臣举荐马融入朝,后升为武都(今甘肃陇南)太守,秩二千石,省部级。此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不能克敌,马融自荐领兵进剿,朝廷不允。马融预测,北边的乌桓也将扰边,后确如马融所言。可见马融具有军事才能,可是欲以武功报国却壮志难酬。
马融在郡守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几年,换了几个地方。这时期大将军粱冀专权,与太尉李固矛盾日深,马融为粱冀起草陷害李固的奏折。粱冀在洛阳城西为自己大兴土木,时称“西第”,马融上《西第颂》,阿谀奉承粱冀。粱冀的弟弟为光禄勋,总领宫廷事务,是个正直的大臣,对粱冀不屑。马融调任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拜谢了粱冀,又拜谢粱冀的弟弟,粱冀得知,便使人诬陷马融贪污,即做惩罚:免官,髡发,徙三千里。髡发即剃发。古人终生蓄发,髡发是侮辱之刑。马融不堪其辱,遂自杀,但未遂,恰逢大赦,复回洛阳东观藏书阁著述。未久,托病辞官,回家乡开馆授徒。
脱离宦海,看透人生,老来随心所欲。《后汉书》记载他“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日常生活追求奢侈,家有女子歌舞乐队。他为当世大儒,慕名求学者“常有千数”,讲堂也极尽豪华,墙上挂着大红纱帐。他学海遨游,厚积薄发,遍注《春秋三传》、《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在古代,注一经就了不起,而马融遍注所有各家经典。
马融活了八十八虚岁,遗嘱薄葬。他在宦海随遇而安,耐得住寂寞,不惜巴结权贵,宁可忍屈求全,或为他长寿保身之道。而终生钻研学问,则让他生命升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