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皓首穷经,拒绝做官
(2014-11-28 09:01:04)
标签:
文化郑玄马融皓首穷经曹操 |
分类: 健康话题 |
“皓首穷经”这个成语,出自唐末诗人韩 的诗“白首穷经通秘义”。韩 的姨夫是李商隐。李商隐的“雏凤清于老凤声”就是夸韩 的。韩 官至翰林学士,业余修道,辟谷,练气功,以求升仙。韩
的“ ”就是传说中的仙人。
明朝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让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用了“皓首穷经”这个成语,说:“君子之儒……泽及当时,名留后世;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小说中这样说,是辩论所需要的自圆其说。其实,皓首穷经绝非雕虫小技,恰能名留后世,比如三国前夕的郑玄。
今人读儒家经典,会经常读到郑玄的注释,这不就是名留后世吗?
郑玄,东汉北海郡高密县人,就是今天莫言的那个高密,《红高粱》的那个高密。郑玄家贫,但好读书,青年时,在本县已学问无比。北海郡守来视察,发现郑玄,召入郡衙为吏。吏不是官,官有俸禄,吏没有,但起码管个生活费。为吏不久,郑玄就赴洛阳上太学去了。太学学制不固定,通过考试答辩就可毕业,毕业就可被推荐为官。但是郑玄心在做学问而不在做官,于是开始游学,遍访各地名师,此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访遍中原名师,又西出函谷关,投大儒马融门下。马融弟子几百上千,教不过来,就让老生教新生,郑玄三年未谋马融面。
古代的学问,并非纯文科,也有理科,比如术数。一日,马融和几个亲传弟子演算天文,百思不能解题。有人建议,请郑玄来试试。郑玄一会儿就给出了答案。以后四年,郑玄得马融面授。当郑玄离开马融回家乡时,马融叹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郑玄走了,我开创的学术中心就要东移了啊。这年,郑玄40岁。像他这样,不工作、不做官,全日制求学至40岁,古今几人能做到!翌年,马融去世,寿88岁。
古代信息闭塞,但学术大师的名声会不胫而走。莘莘学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高密,投郑玄门下,史书一说千数,一说数千。十几年间,郑玄一边传道授业,一边注释儒家经典,被公认为集大成者。前人注释儒家经典,分为两个学派:古文学派,依据春秋战国的文字;今文学派,依据汉代文字。两派各有众多名师,见解各有不同,真可谓儒学的“百家争鸣”。郑玄遍访名师,精通百家学术,于是兼容并蓄,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形成一统的独到见解。后人把郑玄的注释称为“郑学”,直到唐代孔颖达,才可与郑玄比肩。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皆招揽天下才俊,像郑玄这样的大儒,抢之惟恐不得,但郑玄都一一拒绝。汉献帝给的官职最高,为大司农,省部级,郑玄也拒绝。汉献帝是曹操的傀儡,其实是曹操征召郑玄,这就得罪了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倾青冀幽并四州之兵,并让很多名士随行,以壮声威,郑玄不得已只好带病随军而行,途中还在注释《周易》,行至河北大名,病笃而逝,寿73岁。曹操得知,赋诗讽刺,诗曰“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郑玄字康成,行酒即逐个敬酒。这是说郑玄是死在酒宴上的。后人都说曹操造谣。不过《后汉书·郑玄传》的确记载郑玄可以“饮酒一斛”,一斛相当于今天二三十斤。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认为汉代动辄夸张人的酒量以斛以石计皆不可信。
论曰:威权之下,生命和名声都不能自己把控,能把控的只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