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桌上的浪费”中外古今考(7)

(2013-03-29 15:08:57)
标签:

保存期

蛋糕

总量

供应商

西方国家

健康

分类: 健康话题

  本篇要跑题,要谈谈“餐桌下的浪费”。

  西方国家虽然基本没有“餐桌上的浪费”,但是“餐桌下的浪费”却惊人。以英国为例,超市大量进货,过了“最佳食用期”仍卖不掉,便扔掉。据《科技日报》转引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消费者往往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到超市大量购买食品。伦敦的卡伦女士说:“我们总是眼大胃小。买了很多,但为了减肥,不愿多吃,眼看过了‘最佳食用期’,便毫不吝惜地扔掉。”据英国一个民间组织调查,消费者购买的食品,没上餐桌就扔掉的达1/3。据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报道,英国的食品供应商、超市和消费者,每年扔掉的食品价值170亿英镑。这折合1600多亿人民币,快赶上了中国“餐桌上的浪费”(2000亿人民币)。英国才6000万人口,而5亿人口的欧盟,3亿人口的美国,都与英国相似,浪费的总量更惊人。

  超市和消费者扔掉食品,都因“最佳食用期”已过。所谓“最佳食用期”,是在此日期之内食用,质量是最佳的,最理想的。但是除了“最佳食用期”,食物标签上还有“何时不能食用”。超出“最佳食用期”,在“何时不能食用”之前,食物也是安全的。然而至少有一半消费者对“何时不能食用”视而不见,只认“最佳食用期”。英国政府调查显示,英国人对食品保鲜非常在意:53%的消费者从来不吃不新鲜的蔬菜、水果;56%的人不吃不新鲜的面包、蛋糕;21%的人甚至从来不吃即将超过“最佳食用期”的食品。英国政府预期,如果从标签上去掉“最佳食用期”,每年将减少约37万吨的食品浪费。

  据专家分析,消费者之所以如此挑嘴,原因有三:一是因为食品丰富,价格低廉,便不惜浪费;二是误以为过了“最佳食用期”就会影响健康;三是因为崇尚有机,所以对工业化食品不信任,唯恐“最佳食用期”之后的“何时不能食用”是生产商的欺骗。

  在我国,食品标签上“保质期”相当于英国的“最佳食用期”,“保存期”相当于英国的“何时不能食用”。我国的超市基本不会扔食品,但是有的消费者绝对会扔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英国为了避免浪费,将要取消“最佳食用期”,只标“何时不能食用”;而我国反其道而行之,为了确保安全,从2012年起,取消“保存期”,只标“保质期”,并且删除对“保质期”所作的“超过此期限,在一定时间内,食品可能仍然可以食用”的说明。这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但势必造成更大的浪费。我国“餐桌上的浪费”让西方国家望尘莫及,“餐桌下的浪费”却还要追赶西方。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食品安全。许多专家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是“九牛”,不安全是“一毛”;有些所谓的“食品安全”案例,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食品欺诈;有些真正的“食品安全”案例,被媒体放大了,给公众造成草木皆兵的感觉;公众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很低,而政府和媒体又忽视科普宣传,本来无害的东西却被公众认为有害,比如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不能片面强调,食品浪费则应绝对避免。(本报据博主博客综合整理,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