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浪费”中外古今考(6)
(2013-03-18 10:32:28)
标签:
不可能所述血液人们深吻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造成“餐桌上的浪费”,除了面子,还有科普的误导。不实的科普宣传,使许多人认为餐桌上的剩菜会传播或导致疾病,因而倒掉。
甲肝病毒通过粪便传播,粪便可能污染蔬菜、水产品。1988年,上海爆发甲肝,30万人感染,病源是被粪便污染的毛蚶,毛蚶生食,传染甲肝。有的是在饭店共餐时生食毛蚶,便有科普文章告诫人们不要去饭店吃饭。其实这不能怪饭店共餐,只能怪生食。有的是在家里生食毛蚶感染的,这与饭店共餐何干?近几年,美国、欧洲不断爆发大肠杆菌疫情,都是因为生食被粪便污染的蔬菜,而欧美是分餐制。
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传播,不通过共餐传播,却有科普文章说,如果同桌的他(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她)的口腔黏膜破了,你的口腔黏膜也破了,通过筷子、食物就可能传染给你。这种无端的推理、推论其实是谬论。科学是实证,不能假想。
丙肝也是血液传播,不通过食物传播。
最有争议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我国60%人群的胃里有此菌,它可导致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但是胃里有此菌的大多数人并无胃病。此菌的传播途径至今也没有实证,却有论文、科普文章推测:幽门螺旋杆菌从胃里到嘴里,通过筷子粘到食物上,再到别人的嘴里、胃里。如果如此容易传播,那么千年共餐制,60%的带菌率,岂不让人人都带菌!不过,此菌确有家庭聚集性,那么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固定的人群,长期共餐,长期亲密接触,尤其是母亲经常口对口喂孩子,夫妻经常深吻,或可传播幽门螺旋杆菌。
最广泛的误导是:隔夜的剩菜不能吃,因为含有亚硝酸盐,会致癌。这需要详细勘误。蔬菜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氮在蔬菜体内形成硝酸盐。蔬菜体内有一种还原酶,可以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否有害,决定于剂量,“毒物即剂量”是科学原则。我们吃蔬菜摄入的亚硝酸盐很少,造不成危害。不过,亚硝酸盐若与胺结合生成亚硝胺,就是致癌物,无论多少,都不能让它产生。可是胺在哪里呢?只有在蔬菜捂着沤着发出臭味时,氨基酸才转化成胺,而人们吃蔬菜唯恐不鲜,那么就不可能有胺,也就不可能生成亚硝胺。炒熟的菜,放置一夜,不新鲜了,是否增加了亚硝酸盐、胺和亚硝胺呢?不会的。因为蔬菜炒熟后,蔬菜里的还原酶失去了活性,那么硝酸盐就不再被还原为亚硝酸盐;如果不发馊,就不会产生胺,也就不会产生亚硝胺。隔夜菜能不能吃,要看里面的细菌繁殖了多少,细菌多,发馊,则不能吃,而放在冰箱里,不会有太多细菌,而且再吃时还要经过加热,有细菌也会被杀死。所以但吃无妨,不要倒掉。可是,有很多人家每天都在倒掉剩菜。
综上所述,共餐制、吃剩菜不会传染疾病和导致疾病,但是并不提倡共餐制,应当提倡分餐制,分餐制起码可以避免吃别人的口水。(本报据博主博客综合整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