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河南熟,天下足”
(2012-06-19 16:11:31)
标签:
河南粮食粮荒杂谈 |
分类: 民生话题 |
杨青平
2005年6月21日,我写的评论《河南熟,天下足》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一版头题发表。我在评论中解释道: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清代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如今河南是第一产粮大省,粮食总产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那么古为今用,完全可以说“河南熟,天下足”。
三年来,国际粮价和国内食品价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粮价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上涨,如今已闹起了“粮荒”;国内食品价格从2007年第一季度猪肉价格上涨为先兆,至今居高不下。在这个大背景下,有必要再说说“河南熟,天下足”。
2005年,河南粮食总产916.4亿斤,2006年1011亿斤,2007年1049亿斤,2008年小麦增产,预计全年粮食总产仍在千亿斤以上无疑。全国粮食总产从2005年以来也是逐年增加,2007年突破1万亿斤。
千亿斤和万亿斤,在国际上也是两个巨额数字。中国粮食总产全球第一,比美国高20%以上,是印度的2倍以上,是巴西的3倍以上,是俄罗斯的6倍以上,是法国的8倍以上。河南的粮食总产和加拿大持平,超过德国10%以上,超过澳大利亚20%以上,超过英国90%以上。把河南放在国际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河南这个粮仓到底有多大。
河南在国内是主要的粮食调出省,中国在国际上是粮食净出口国,所以,我们不受全球“粮荒”的影响。前些年,美国有“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危言耸听,因为国际粮食市场每年的贸易额即便全被中国买下,也只够中国消费量的一半,中国进口粮食哪怕只占国际贸易额的10%,国际粮价就会上涨100%。如今,这种危言耸听已销声匿迹。
河南以及全国粮食连年增产的第一因素是什么?通常认为是科技,其实是政策。以高产品种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很难再有更大突破,而政策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十年前还存在“卖粮难”和农民负担重,于是便出现粮田撂荒。河南2005年免除了农业税,全国2006年免除了农业税,继而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接踵而至,粮食最低收购价不断调高,农民因此乐于种粮,不仅亩产增加,更主要的是种粮面积增加。科技仅可以增加亩产,而政策不止于此,又促使面积增加,总产当然逐年递增。
粮食连年增产,粮价变动不大,可是食品价格为什么居高不下呢?这是由连环因素决定的。食品价格高,主要是蛋奶肉鱼食用油价格高,这与大豆价格有很大关系。我们吃的食用油,主要是大豆油;畜禽吃的饲料少不了豆粕。我们生活好了,吃的蛋奶肉鱼食用油多了,以至国内生产的大豆远远不够用,60%的大豆要靠进口。美国是主要的大豆出口国,但产量在减少,于是价格上升,更由于国际炒家作祟,大豆价格就更高。美国大豆产量减少,是因为美国农民为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而压缩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是因为玉米可以生产酒精替代石油,因而效益更高。美国生产酒精每年消耗的玉米超过1亿吨,占美国粮食产量的1/4以上。国际粮农组织说,消除全球饥饿仅需要0.5亿吨粮食,而美国却“烧”掉了1亿吨。归根结底,国际“粮荒”都是石油惹的祸。
过去,我们强调粮食生产,主要是强调小麦、水稻等细粮生产。如今,还应该强调大豆、玉米生产。国内大豆增产了,食品价格就会下降。而玉米在饲料中占的比重远远超过豆粕,有“饲料之王”之称,保证玉米供应,才能确保蛋奶肉鱼供应。一斤蛋奶肉鱼需要好几斤玉米来转化,可以说,我们“吃”的玉米比过去大大增加了。河南不是大豆主产区,但绝对是玉米主产区。我们说“河南熟”,应当包括“小麦熟”、“玉米熟”;我们说“天下足”,应当包括“馒头足”、“蛋奶肉鱼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