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继老照片之后,对佛学亦有涉猎。
在网上读到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喜欢其语言的平实冷静,没有习惯套路,渐渐沉进内容,用了半年时间,对这部佛学巨著,逐章节做了读书笔录。之后陆续读了几部佛学典籍,且另译《心经》,写下了几篇相关微信文章。
如何看待佛教?我觉整体说,佛教是很复杂的,很难简单地对其内容进行正负取舍。关注它,接受它,也是一种缘分。佛学又不同于其它学问,自有其独特的佛系语境,不可以常言常理认知,须慧发天真,注入自我的心性感受,加以必要的体验,或可得其一二。
2
佛学东渐,成就了禅宗。《金刚经》被禅宗奉为经典。
读《金刚经》时,见到下面这段话,心中一颤,似有所悟。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生清净心呢?——应在无所住的空性中生清净心。
什么是无所住呢?——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作六尘;意念不在这些六尘住留,如雪落静海,转瞬即逝,就是无所住。
在无所住的基础上生其心,就是清净心。
这里,将寻常的“身无所住”,化用为佛学的“心无所住”,遂造就一个净美的大境界——面对种种尘相,缘来则应,去而不留,超脱自在,不住俗念。
我觉这境界本身,蕴涵了菩提大智慧。其一,须悟得一切尘相,皆是缘起而性空。其二,认知自己当下的现量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其三,悟得一无所住,才是心之本体。
这至高的佛学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可以向着这个境界持续接近,试着做一点禅修,训练自己在乱中入静,管控念头,心系一境。对此,禅学亦有专门的心理暗示方法,即在开始阶段,对涌来的念头不拒绝,不分析,不跟随,逐渐减少,以至空寂……方立天说,这种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超越”。
3
大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更主张利益众生,故说,清净心亦即慈悲心。
慈悲心,是愿世间所有的生命都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而在佛门弟子,慈悲心更升华为救世担当、普渡众生的大信愿。这大信愿,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
有三个例子,可以佐证此言。
一个是世界公认的禅门泰斗虚云,其有愿:“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这个大信愿,支撑虚云经四朝五帝,中兴禅刹,重振祖庭,更一衲一杖一笠行遍天下,护佑百姓,救人度人无数。
大信愿也支撑了虚云坚韧的生命——1951年大师112岁,在镇反中遭猜疑迫害,被打到肋骨折断,五窍流血,以为必死无疑,第二天来收尸时,却发现老和尚仍未气绝……虚云圆寂时120岁。
再就是隋代云居寺主持静琬大师,经灭佛运动后,担心佛法失传,立志石刻佛经,永久保存以普渡众生。为明此大愿,静琬嘱弟子:经未刻完,死后不准收他的骸骨。此后,云居寺僧侣千年做一事,历经七个朝代,刻经未辍,终于刻出一座石经“图书馆”。
还有是我自身的经历。六年前,在北京法源寺,我为刚刚去世的母亲做超度法场。原以为只是一个仪式,后来才知这真是一场大信愿——寺内百余名高僧,齐声颂读地藏经,声音清正,虔诚,宏大,是从真纯生命里发出的完美大音,我为之震撼,知道了佛门信愿可以动彻天地,相信母亲在天之灵应安息了。
4
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本体,生其心是妙用。如此体用不二,留下一道完美的生命轨迹,延传后世。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佛学认为,人的一生,每一个起心动念,语言行为,都会像数码一般被记录下来。
记录并储存这份人生密码的,是一种微细的心识,叫阿赖耶识。人的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生命体转世时,阿赖耶识最先投入新的生命。
一个人,如果前世有着某种特别的经历,记录这经历的阿赖耶识在今世的某个机遇被激活,遥远的记忆便有了回应,形成一个人独特的禀赋,融入其生命过程。
自人类渡大洪水时开了悟识,其后成长的每一步都有阿赖耶识的记忆。初生婴儿的哭声里存有了远古的信息,否则历史接续不上。我们能看懂两千年前的书,春秋故事如在眼前,就是接通了两千年前的阿赖耶识。我们读竹林七贤,就回到了魏晋;我们读李白杜甫,就回到了唐代;我们读苏门学士,就回到了宋代;我们读纳兰性德,就回到了清代;后人读我们,就回到2022。
从这个意义说,文化是阿赖耶识的提纯。
5
我理解,佛学是在向人们展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是从远方洞天射来一束异样之光,照见盲区,惊醒俗谛,知道人生的精神之路不只一条。
网络十年之二——无所住而生其心
1
继老照片之后,对佛学亦有涉猎。
在网上读到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喜欢其语言的平实冷静,没有习惯套路,渐渐沉进内容,用了半年时间,对这部佛学巨著,逐章节做了读书笔录。之后陆续读了几部佛学典籍,且另译《心经》,写下了几篇相关微信文章。
如何看待佛教?我觉整体说,佛教是很复杂的,很难简单地对其内容进行正负取舍。关注它,接受它,也是一种缘分。佛学又不同于其它学问,自有其独特的佛系语境,不可以常言常理认知,须慧发天真,注入自我的心性感受,加以必要的体验,或可得其一二。
2
佛学东渐,成就了禅宗。《金刚经》被禅宗奉为经典。
读《金刚经》时,见到下面这段话,心中一颤,似有所悟。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何生清净心呢?——应在无所住的空性中生清净心。
什么是无所住呢?——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作六尘;意念不在这些六尘住留,如雪落静海,转瞬即逝,就是无所住。
在无所住的基础上生其心,就是清净心。
这里,将寻常的“身无所住”,化用为佛学的“心无所住”,遂造就一个净美的大境界——面对种种尘相,缘来则应,去而不留,超脱自在,不住俗念。
我觉这境界本身,蕴涵了菩提大智慧。其一,须悟得一切尘相,皆是缘起而性空。其二,认知自己当下的现量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其三,悟得一无所住,才是心之本体。
这至高的佛学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可以向着这个境界持续接近,试着做一点禅修,训练自己在乱中入静,管控念头,心系一境。对此,禅学亦有专门的心理暗示方法,即在开始阶段,对涌来的念头不拒绝,不分析,不跟随,逐渐减少,以至空寂……方立天说,这种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超越”。
3
大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更主张利益众生,故说,清净心亦即慈悲心。
慈悲心,是愿世间所有的生命都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而在佛门弟子,慈悲心更升华为救世担当、普渡众生的大信愿。这大信愿,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
有三个例子,可以佐证此言。
一个是世界公认的禅门泰斗虚云,其有愿:“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这个大信愿,支撑虚云经四朝五帝,中兴禅刹,重振祖庭,更一衲一杖一笠行遍天下,护佑百姓,救人度人无数。
大信愿也支撑了虚云坚韧的生命——1951年大师112岁,在镇反中遭猜疑迫害,被打到肋骨折断,五窍流血,以为必死无疑,第二天来收尸时,却发现老和尚仍未气绝……虚云圆寂时120岁。
再就是隋代云居寺主持静琬大师,经灭佛运动后,担心佛法失传,立志石刻佛经,永久保存以普渡众生。为明此大愿,静琬嘱弟子:经未刻完,死后不准收他的骸骨。此后,云居寺僧侣千年做一事,历经七个朝代,刻经未辍,终于刻出一座石经“图书馆”。
还有是我自身的经历。六年前,在北京法源寺,我为刚刚去世的母亲做超度法场。原以为只是一个仪式,后来才知这真是一场大信愿——寺内百余名高僧,齐声颂读地藏经,声音清正,虔诚,宏大,是从真纯生命里发出的完美大音,我为之震撼,知道了佛门信愿可以动彻天地,相信母亲在天之灵应安息了。
4
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本体,生其心是妙用。如此体用不二,留下一道完美的生命轨迹,延传后世。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佛学认为,人的一生,每一个起心动念,语言行为,都会像数码一般被记录下来。
记录并储存这份人生密码的,是一种微细的心识,叫阿赖耶识。人的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生命体转世时,阿赖耶识最先投入新的生命。
一个人,如果前世有着某种特别的经历,记录这经历的阿赖耶识在今世的某个机遇被激活,遥远的记忆便有了回应,形成一个人独特的禀赋,融入其生命过程。
自人类渡大洪水时开了悟识,其后成长的每一步都有阿赖耶识的记忆。初生婴儿的哭声里存有了远古的信息,否则历史接续不上。我们能看懂两千年前的书,春秋故事如在眼前,就是接通了两千年前的阿赖耶识。我们读竹林七贤,就回到了魏晋;我们读李白杜甫,就回到了唐代;我们读苏门学士,就回到了宋代;我们读纳兰性德,就回到了清代;后人读我们,就回到2022。
从这个意义说,文化是阿赖耶识的提纯。
5
我理解,佛学是在向人们展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是从远方洞天射来一束异样之光,照见盲区,惊醒俗谛,知道人生的精神之路不只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