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十年之一——老照片
2022-07-01 07:15:20
2012年涉足网络,至今已经十年。借助网络做的第一件事,是收藏老照片。
十年前,在北京后海烟袋斜街一个小店里,见到一组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照的老北京街景——沿街叫卖的小贩,挂着铁札幌的店铺,驮货进城的骆驼,三间四柱的旧牌楼……
我脑子里的老北京风物,多来自旧时的小说与散文,也来自祖父上世纪二十年代所撰的通用地理教科书——都是从文字里生出的印象;如今在老照片中见到当年的市井百态,自然感到新奇而亲切,目光为之吸引,难以移开。微黄的光痕里,老照片等候百年,似乎也为此刻与我相见。
此后限于条件,于老照片只能零星接触,直到在网上建了博客,可以快捷地获取各种文图,才开始系统收集老照片。
那时经常到访的,有个老北京网,里面玩老照片的高手颇多。有一个大概叫黑龙的,对老北京旧物,比如牌楼的规制,塔寺的层高,古树的年龄,瓮城的面积,门墩的归属乃至老城的排水设施,都极为熟稔,网友在老照片遇到疑问,求教于“黑爷”,一般能得到满意的回复,且问答是公开的,我自是从中受益。
还有一位博友,专门收集门头沟老照片,其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寺庙照是成套的,更有琉璃渠、大峪村、三家店、圈门的种种民居照,我从他那里“偷料”不少。
我整理老照片,先在博客相册内对老照片做比较鉴别,核准拍摄年代、拍摄地点、拍摄事由,然后分专题保存,待某个专题的照片自觉收集完整,梳理清楚,便配上文字,编成一篇博文,发于博客,与网友分享。
那时几乎天天与北京老照片为伴,坐在电脑前,两鬓斑白,一副花镜,双手生硬地敲击键盘,样子也像极一幅老照片。时光流逝中,老北京的物,老北京的人,在照片中虽已定格,但旧时代活跃的气质还溢出,任由我抚摸,向往,沉思。浸淫其中,沧桑无数,古色生香,欣乐绵绵。
老照片中,最喜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其华美苍莽,严整流畅,是老北京人出门可见的风景。
老北京分内城与外城,城门是内九外七,每个城门又分城楼、箭楼、闸楼、瓮城,规制各一。老城墙呢,内外城各有三面墙独立,而内城的南墙与外城的北墙则共用一墙,只是外城在两端有所延长而已。城墙拐角又建有角楼,内外城八个角楼,形制也有差异。
这般具体而微,我一一求证准确,倒从老照片中发现了书本上的小误,比如祖父写的教科书中,说老北京外城的东门“曰广渠东便”,西门“曰广安西便”,但从老照片上看,东便门并非朝东,西便门也并非朝西,它们都是坐南朝北,开在外城北墙之延长段的。
看久了老北京城门与城墙,一幅幅图景便在心底生根,成了我的近乎神圣的一份珍藏,不愿其有任何损坏,以至行走于二环之上,忽然意识到曾经高耸的城门与城墙已经无存于足下,心中生出几分惆怅。
从地面上消失的老建筑还有不少,比如北京第一个火车站——马家堡火车站,1897年建成,慈禧从西安返京,最后一段路由保定乘火车,就是在北京马家堡火车站下车,百官在站前接驾。
为核准马家堡火车站现在的位置,我几次去那一带探查,最后认定马家堡东路的那片宿舍区,当年应矗立着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火车站,此时它恍然从老照片上走下,又安放于原来的位置,仿佛历史未曾断裂,我站立在那儿,这番痴想着,天地间也悠远起来。
我居住北京,老家在河北,自然也留意燕赵旧照。编发的老照片中有一幅类似西安大雁塔的白塔,经有关部门认定,是古代徐水八景之一的凌云白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毁于近代战争,几年前起意重修,却苦于仅存的一张照片图像模糊,难以为据,而现在依凭我发的照片,可以重修了。
老照片多为黑白,彩照出现在1909年,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到达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拍出了中国的第一组彩照,从此记录中华文明的图像里新增了色彩,即如老照片中的昆明古城墙,就探出有青草离离,墙体也显出清秀,不同于北京古城墙的雄阔,但后来两者都遭了同样的被拆的命运,所以,偶然见到昆明古城墙的彩色身影,短暂欣喜过后,却又是长久的黯然。
网络十年之一——老照片
2012年涉足网络,至今已经十年。借助网络做的第一件事,是收藏老照片。
十年前,在北京后海烟袋斜街一个小店里,见到一组清末民初的老照片,照的老北京街景——沿街叫卖的小贩,挂着铁札幌的店铺,驮货进城的骆驼,三间四柱的旧牌楼……
我脑子里的老北京风物,多来自旧时的小说与散文,也来自祖父上世纪二十年代所撰的通用地理教科书——都是从文字里生出的印象;如今在老照片中见到当年的市井百态,自然感到新奇而亲切,目光为之吸引,难以移开。微黄的光痕里,老照片等候百年,似乎也为此刻与我相见。
此后限于条件,于老照片只能零星接触,直到在网上建了博客,可以快捷地获取各种文图,才开始系统收集老照片。
那时经常到访的,有个老北京网,里面玩老照片的高手颇多。有一个大概叫黑龙的,对老北京旧物,比如牌楼的规制,塔寺的层高,古树的年龄,瓮城的面积,门墩的归属乃至老城的排水设施,都极为熟稔,网友在老照片遇到疑问,求教于“黑爷”,一般能得到满意的回复,且问答是公开的,我自是从中受益。
还有一位博友,专门收集门头沟老照片,其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的寺庙照是成套的,更有琉璃渠、大峪村、三家店、圈门的种种民居照,我从他那里“偷料”不少。
我整理老照片,先在博客相册内对老照片做比较鉴别,核准拍摄年代、拍摄地点、拍摄事由,然后分专题保存,待某个专题的照片自觉收集完整,梳理清楚,便配上文字,编成一篇博文,发于博客,与网友分享。
那时几乎天天与北京老照片为伴,坐在电脑前,两鬓斑白,一副花镜,双手生硬地敲击键盘,样子也像极一幅老照片。时光流逝中,老北京的物,老北京的人,在照片中虽已定格,但旧时代活跃的气质还溢出,任由我抚摸,向往,沉思。浸淫其中,沧桑无数,古色生香,欣乐绵绵。
老照片中,最喜老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其华美苍莽,严整流畅,是老北京人出门可见的风景。
老北京分内城与外城,城门是内九外七,每个城门又分城楼、箭楼、闸楼、瓮城,规制各一。老城墙呢,内外城各有三面墙独立,而内城的南墙与外城的北墙则共用一墙,只是外城在两端有所延长而已。城墙拐角又建有角楼,内外城八个角楼,形制也有差异。
这般具体而微,我一一求证准确,倒从老照片中发现了书本上的小误,比如祖父写的教科书中,说老北京外城的东门“曰广渠东便”,西门“曰广安西便”,但从老照片上看,东便门并非朝东,西便门也并非朝西,它们都是坐南朝北,开在外城北墙之延长段的。
看久了老北京城门与城墙,一幅幅图景便在心底生根,成了我的近乎神圣的一份珍藏,不愿其有任何损坏,以至行走于二环之上,忽然意识到曾经高耸的城门与城墙已经无存于足下,心中生出几分惆怅。
从地面上消失的老建筑还有不少,比如北京第一个火车站——马家堡火车站,1897年建成,慈禧从西安返京,最后一段路由保定乘火车,就是在北京马家堡火车站下车,百官在站前接驾。
为核准马家堡火车站现在的位置,我几次去那一带探查,最后认定马家堡东路的那片宿舍区,当年应矗立着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火车站,此时它恍然从老照片上走下,又安放于原来的位置,仿佛历史未曾断裂,我站立在那儿,这番痴想着,天地间也悠远起来。
我居住北京,老家在河北,自然也留意燕赵旧照。编发的老照片中有一幅类似西安大雁塔的白塔,经有关部门认定,是古代徐水八景之一的凌云白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毁于近代战争,几年前起意重修,却苦于仅存的一张照片图像模糊,难以为据,而现在依凭我发的照片,可以重修了。
老照片多为黑白,彩照出现在1909年,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到达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拍出了中国的第一组彩照,从此记录中华文明的图像里新增了色彩,即如老照片中的昆明古城墙,就探出有青草离离,墙体也显出清秀,不同于北京古城墙的雄阔,但后来两者都遭了同样的被拆的命运,所以,偶然见到昆明古城墙的彩色身影,短暂欣喜过后,却又是长久的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