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银河(六):爱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类体验
按:李银河谈爱情,不是文学范的,而是哲学式的。对爱情既有褒,也有贬,其间难免有相矛盾之处。
一些观点有新意,比如:激情的爱很少照亮生命。爱的排他性并不是人的天性。爱情是欲望被魔鬼化所引起的反弹。多边恋是一种新型人际关系。
各取所需吧。
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人们已经问了几千年,至今无解。
几千年前,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爱?并以狄欧提玛这位爱的导师的话作答:“它既非不朽之物,也非必朽之物,而是界于这两者之间……它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而正像所有的精灵一样,它是神明与凡夫之间的一个中介。”
按照我对爱情的理解,它是一种两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两个人合二而一的冲动。它是一种突然迸发的激情。激情一旦减退,谈爱就属枉然:爱要么是激情的化身,要么什么都不是。当激情的爱发生之时,被爱的人的可爱之处被剧烈地夸大,以至在有爱和没爱的两个人眼中的同一个对象会是如此的不同,判若两人。
正因为如此,普鲁斯特才会一再地表达这样一个看法:所有陷入情网的人,爱的不是真实的对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虚构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本身。。
也许研究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但的确有人经历过被称作“爱”的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她们心中像黑和白一样分明。无论如何,“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在我看来,它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
(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都是美好的,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因而值得珍视也是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
对于激情的爱,人们褒贬不一。激赏它的人视之为人类最快乐、最值得珍视的经验;但是反对的意见也很多,从各不相同的角度。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爱是一种激情,这无论是对马来西亚人还是欧洲人而言都是一样的;它或多或少都会使心身备受摧残;它导致许多困局,引发许多丑闻,甚至酿成许多悲剧;它很少照亮生命,开拓心灵,使精神洋溢快乐。
-
多边恋是三人以上既包括爱也包括性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
多边恋是三人以上既包括爱也包括性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我觉得它没什么不好。如果其中所有的人都是自愿的,他们也有权利这样做。一般来说,爱情总和排他和独占联系在一起,偏偏有些人既要爱,又不要独占,这应当说是一种创造。
我们的人际关系类型少得可怜,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出新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当加以肯定。即使自己不喜欢,也用不着去否定别人。我自己就不喜欢多边恋,觉得它太累了,太闹腾了。我喜欢老派的一对一的关系。但是我觉得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偏爱就去否定别人的选择。这就是我的态度。
索尔·贝娄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许多现代思想家都同意,爱情的秘诀就是“高估”对方。卢梭也认为,在自由社会里不能缺少这种错觉。
——弗洛伊德说爱是过分的估价。也就是说如果你看穿了你所爱的对象,你就不可能爱它。这是临床的看法。
爱是对对方的高估,看来这已成定论。普鲁斯特也是这么说的。其实,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已经说了:不然人怎么会爱上一头驴?恋爱中的人不爱听这话,但是,看来此话是真理。
现实生活中的证据表明,爱可以不是排他的。其中最主要的证据来自被称为多边恋的一种新社会潮流,也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国家,实行多边恋的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协会,出版了自己的刊物书籍,他们所形成的亲密关系是在三人或更多的人之间,一种新的家庭婚姻组合方式。
他们的存在向爱的排他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他们的存在证明,爱的排他性并不是人的天性,而是社会的建构,是社会为了子女养育、为了财产继承、为了养老等功能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伦理道德,一种思维方式。天长日久,人们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于是不能再想象不排他的爱情,不排他的关系。
- 恋爱故事所体现的夸张的热情,对于古代人来说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对于未来的人也将是滑稽可笑的。
尼采:“爱洛斯的魔鬼化最终变成了一场喜剧:由于教会在所有色情事物上的百般遮盖,‘魔鬼’爱洛斯渐渐地变得愈发美丽起来,比所有圣人和天使加在一起对于人类还更有吸引力,以至于直到我们目前这个时代,恋爱故事仍然是所有阶层都能同等地带着一种夸张的热情乐之不疲的唯一事物,这种夸张的热情对于古代人来说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对于未来的人也将是滑稽可笑的。”
尼采:“我们的所有思想的诗情,从最高级的到最低级的,都具有赋予爱情以过分重要意义的特点,甚至不仅仅是特点而已!由于这个原因,未来的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们所继承的全部基督教文化遗产都带有某种头脑发昏和没有见过世面的特征。”
-
爱情原来是欲望被魔鬼化、被压抑、被禁忌所引起的反弹,是一种夸张的热情
对于古人和未来人,都没有爱情这回事,爱情原来是欲望被魔鬼化、被压抑、被禁忌所引起的反弹,是一种夸张的热情。在压抑解除之后,反弹就没有必要,夸张也就变得可笑了。原来,爱神也就是一个中常人,可是年深日久的妖魔化、神秘化和遮掩把她变成了一个美人,由大量的想象和可望不可及塑造而成的超级美人。在我们的后人看来,完全是脑子进水、不可理喻的。
正如福柯有一次说:我们拥有一些人际关系的模式,比如说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少得多么可怜啊。其实人性是无限丰富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无限丰富的,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分居伴侣或周末夫妻就是他们自发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正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人际关系的多元化趋势的一种反映。
爱情这个东西很奇妙,它的理想形态应当是肉体朋友和精神朋友合二而一的一个实体。这两种性质能恰好凑到一个人身上的几率真是太小了,可遇不可求。我相信,很多剩男剩女就是在等待这个人,等待自己生命中这个可遇不可求的奇迹。
爱情这个东西来到中国也才不过一百多年而已,在此之前,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爱情从来不被看重。因为乡土的中国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而从来不是个人本位的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价值是生育子嗣,祭奠祖先,壮大家族,光宗耀祖;个人的快乐是一个很不重要的价值,常常是被人忽略的。
- 中国人的不看重个人快乐,不看重爱情,其实质归根结底就在于个人意识尚未形成
弗罗姆曾指出,在欧洲中世纪,“个人”的意识 (概念)
尚未形成。在我看来,中国人的不看重个人快乐,不看重爱情,其实质归根结底就在于个人意识尚未形成。
正因为人们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有自主意识的个人,他们才能把不幸福的婚姻“凑合”下去,他们才会认为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同家庭的稳定相比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他们也才能在个人的感受与家庭及婚姻的形式发生冲突之时,使个人的感受屈从于家庭和婚姻的完整形式,并且认为这样做并不困难。而对于一个个人意识业已形成的个人来说,这样做就要困难得多。
爱情无疑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一种经验。人在爱的时候处于一种微醺的陶醉状态,会觉得天比平时蓝,阳光比平时明媚,生活比平时美好,就连令人很难直面的宇宙的空旷无意义似乎也不再那么令人绝望。这就是世上有那么多讴歌爱情的诗歌、小说和艺术品的原因。
当爱情发生时,人们可以忽略贫富贵贱、美丑妍媸,甚至忽略年龄和性别;为了追求爱情,人们可以忘掉世俗的讥讽,忍受羞辱和折磨;人们甚至会为爱情发疯,自残,自杀。爱情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拥有如此可怕的力量?
爱情当然是世上最美丽的花朵。如果说琐碎的日常生活只是粗糙的泥土,那么它的最美好的产出就是长出这朵美丽的花朵。这花朵照亮了泥土的平凡、沉闷甚至是丑陋。
从宇宙的熵增趋势来看,爱情的发生绝对是一个减熵的事件,在人生势不可当的一切归于解体、腐朽和混沌的大趋势当中,爱情在这污浊的洪流中像一座无缘无故突然显现的小岛,中流砥柱似地挺立在洪流的正中,虽经受着无情的冲刷,仍然屹立不倒。这小岛上鸟语花香,芳香四溢,动人的歌声不绝于耳,只有想象中的天堂可以与之媲美。
尝过爱情滋味的人,世间最美味的珍馐佳肴他也不愿拿来换,荣华富贵全都视为粪土,不值一哂。
普鲁斯特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所有的爱情都使对方变形,在爱发生时,对方的一切被大大美化,远离了实际情况。人们爱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爱。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个人,在恋人眼中是那么美丽动人,在没有爱的人眼中却毫无出色之处,可以完全无动于衷。
难道爱情所依赖的全是错觉?应当说,的确有这种成分,不然,爱情不会被叫做迷恋。当某人被一个对象所迷惑,对象的优点被极度夸大,而缺点被有意无意地隐去。因此,婚姻被经典地称为“爱情之坟墓”——当两人从天上的忘情爱恋坠落到地上的耳鬓厮磨时,真相回归,不仅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甚至可以看到对方的丑陋,其中既包括生理的排泄类活动,也包括精神上各种琐碎讨厌的念头言语。
我今天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公然谴责爱情,仅仅从它蒙蔽人生真相的角度:对于一个自由的灵魂来说,爱是不自由的,不爱才是自由的;爱是束缚,不爱才无束缚。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只能独自一人面对宇宙。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所有的关系(包括爱情关系)都是身外之物,对于渴望自由飞翔的灵魂来说,都是羁绊。
所有的思想家都是孤独的:尼采,叔本华,卡夫卡,梭罗,盖因不如此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和宇宙。
当爱的时候,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灵魂之上,无暇旁顾。快乐则快乐矣,但是整个人昏头昏脑,迷失在尘世一时的快乐之中,无法冷静地面对人的真实处境。关于人生的意义也会暂时脱离清醒看法,把短暂的快乐当成生活最实在的全部的意义,以一时之甜遮蔽永恒之苦。
我的一生中,吃过葡萄(享受到美好的爱情),也遭遇过酸葡萄(单恋,失恋)。在这两种情况下,我都不敢稍忘,人的灵魂其实是孤独的,人必须独自一人面对人生和宇宙。一个人孤零零来到人世,再一个人孤零零离开,融入宇宙无限的熵增趋势,默默地被宇宙的一片混沌吞噬。这是人生在世最残忍的很少有人能够坦然面对的事实,即使最伟大最美好的爱情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人生在世,最美好的生存状态是沉浸在爱之中。因为吃喝拉撒只是简单的生理活动,毫无美感可言,有些甚至是丑陋的。绝大多数的劳作不过是为了谋生,也毫无美感可言。当然,创造性的劳作除外,它可以为人带来愉悦和美感。这样找来找去,只剩下爱,只有爱是人最美好、最纯净、最有趣的生存状态。
最可怜的人是从来不知道爱的存在的人。他们像小动物一样懵懵懂懂度过一生,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肉体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他们也没有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对爱的需求和渴望,因为他们不知道爱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它的美好和能够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感觉。
其次可怜的人是不会爱的人。他们知道爱是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但是他们没有爱的能力,不知怎样才能去爱一个人,去得到一个人的爱。可能的原因是灵魂缺少营养。由于生长环境和自身修养的原因,他们的灵魂干瘪,迟钝,对美好的事物缺乏感知能力和渴望。在他们眼中,世界是窄窄的一条通道,一切都可遇而不可求,自己只能在人生道路上踯躅独行,郁郁而终,终生无缘于爱的欢乐和美好。
稍好些的人知道爱的美好,也向往爱,但是找不到那个能激发他的激情的人。因为世上的人虽如恒河沙数,但是值得爱的人并不多。不是长相丑陋,就是呆头呆脑。即使长相不出众,只是平平常常(多数人都属于这一档次),也要有点能激发人的激情之爱的素质,比如性格可爱啊,聪明幽默啊,才华出众啊。可是有很多人就是如此不幸运,他终身遇不上这样的人,也就无缘享受爱的美好。
比较幸运的人既懂得爱,渴望爱,也遇到了可以激发他的激情的人,只可惜,他/她爱上了他/她,他/她却不爱他/她,于是这个人陷入了单恋的尴尬境地。单恋是非常痛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比起没有爱的生活,它还是快乐的。对一个人发生了激情之爱但是得不到对方的爱,尽管无比尴尬,羞辱备尝,但却是一个喜忧参半苦中有甜的状况。所谓喜和甜全部来自浪漫激情之爱本身的美好感觉。即使没有得到回应,还是可以沉浸在对对方爱恋的感觉之中。有时,由于爱恋的对象可望而不可即,反而使爱本身更加充满激情,更显诗情画意。
最幸运的人当然是既爱上一个人又得到了这个人的爱的人。由于如许的美好发生的几率并不太大,所以被所有的文学艺术一再讴歌,不但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而且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
李银河 http://blog.sina.com.cn/liyinh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