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验主义、精神现场与诗歌的现代性

(2023-04-27 03:49:38)
标签:

时评

分类: 诗歌

超验主义、精神现场与诗歌的现代性

——读艾子诗集《诗意和诗人的不确定性》

 

杨献平

 

读艾子的诗歌,我首先想到爱默生的两句话,一是“相信你自己。”另一句是“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其次才是超验主义这个概念。在当下诗歌界,艾子大致是不为人熟知的那一类诗人,独立、不与人同,更不随大流,是那种站在“我自己的某个高处”来俯瞰并进行诗歌写作的诗人。当我读到她新近的《诗意和诗人的不确定关系》诗集之后,还是有些讶异的,在素常的诗歌阅读与经验当中,我早已习惯了基于世相与内心书写,日常生发与山河记游,以及叙述性强的诗歌作品,艾子这种一切来自自我直觉与超越基本经验,且又能给人巨大陌生感与新鲜性的诗歌,使得我的“阅读”已经不再是“一目了然”“会心知意,”而越来越严肃,甚至有些“若有所思”与“停下来思考”的状态。

诗歌乃至一切文学艺术,本质上承继于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认同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那就是,人始终怀有一种对万物重新命名、划定、调配、改造的欲望,尽管很少有人做到,但一直有人在做,而且很努力,至于最终效果如何,除了时间,不得而知。而且,诗歌,尤其是新诗写作,强调“自我直觉”及其经验,在内心和精神当中的“撞击”“飞跃”“落实”等,我相信是在艺术追求上“独立于众”“出奇制胜”的“法门”之一。艾子的诗歌,就让我看到了这一点。在既往的诗歌阅读中,我总是被一些可有可无、冗杂、拖沓或松弛的句子,乃至结构,语言呈现和表达上的种种“瑕疵”所蛊惑,总是有一种“强行修改”的想法。诗歌乃至一切的文学作品,语言虽然是工具的特征明显,但在任何时候,语言都是第一位的,尤其诗歌写作。

可能是年龄和阅历的原因,我习惯了“一句顶一万句”的诗歌句子,而不是断句感很强甚至强行断句的诗作,需要的是一语中的,婉转而又陌生感,既贴着大地人间,又能飞升至云霓星空的那些作品。艾子《诗意与诗人的不确定关系》中的作品,一路读下来,竟然没有违和感,反而时而有惊艳与“意外。”比如她的《祷文》一诗,“动词”“虚词”的递进、互转和呼应,使得极其平常的一种个人意绪陡然有了庞大、雍容之感,一个词,一句诗,都和周边的空间、事物不断发生碰撞,均匀、持续,且还有节奏感。“动词经历了一场大雨/清凉润肺,少年扭着脖子看窗外/名词愉悦暗香,在茉莉花中朝圣。”如此的诗句,无确指又处处所指,“无所谓”又处处“有所谓。”这种“超灵”的感觉,在诗歌当中的表现,显然是直接的,但在语言上,诗人对于个人内在神性的信奉、个人思想和非理性主义倾向的推崇和实践,通过诗句达到了圆融自洽、张力四溅的艺术效果。

诗歌的本质有五点,其一,她是由新鲜的诗句构成的。其二,她是充满自我意识的,其三,她是自给自足的,其四,她是具有感染力与共情能力的。其五,她是丰沛、妖娆和充满多维性的。这一点,我在艾子的诗歌当中确切地感受到了。如她的《桑黄》《古银瀑布》《雅高的养鸡场》等等,都充满了“吊诡”“凌厉”“自由”的扩张意识。其中的“凌厉”还可以用“温和的凌厉”来表达。诗歌毕竟是文学性第一,毕竟是让人读了之后有所触动的。优秀的诗歌传达的气息,及其本身的“征象”本应当如此,艾子在这方面的诗歌才华显而易见又有文本的支撑,这在当下的诗歌现状中尤为难得。

“你用什么容纳我/这样不明不白、毫无理由地决定我的出生/我对你是一个秘密/当我的一声啼哭蔓延开来/一群乌鸦聚集/奔走相告/给早熟的男婴带来一场小小的慌乱”(《异性村庄》)这样的诗句,组合起来,简单之中,透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既纷繁复杂,又隆重肃然,既有生命的勃勃律动,也有暗喻和直觉的神秘。“五月。临高。/我和安琪路过一堆椰子壳/它们皮肤依然丰盈却已无脉象/它们早上被货币出卖/晚上被割掉辫子,人头滚地/圣水被侵犯/它们用最后的力气话别——”(《椰子也有椰子的命数》)更直接、更现场、更目击和更有力,构成了艾子诗歌的显著的美学特征。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说:凡一切知识不与对象有关,而唯与吾人认知对象之方法相关,且此种认知方法又限于其先天的可能者,我名此知识为先验的。此一类概念之体系可以名为先验哲学。在这一哲学理念之下,爱默生和梭罗等超验主义者认为,自然拥有双重含义: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自然。物质的自然是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它们为人提供必要的存在的物质,而精神(也称超灵)则是高度自由、强大的,将人、自然界、上帝连成一体。在诗歌写作中,爱默生、惠特曼、金斯堡等人在内,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从当下的角度看,超验主义更符合当下时代乃至天地自然的本质。

艾子的诗歌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中国诗人当中的超验主义的实验版本,而且是成功的。她的这一部《诗意与诗人的不确定关系》即是最好的证实。我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被某一种事物击中和裹挟,并感觉到一种强韧的力量,紧迫、加速度,充满必要的简约性,省掉了诸多不必要铺垫和修饰,使得诗歌更爽利、更直抵本质,更有艺术上的新鲜感与排他性,更有“代入感”与现场性,同时也能够令人感觉到一种全息的来自天地万物的“讯息”及其汇集之后的强大感染力。如艾子的《亲人正在老去》《家务》《小店里的美》《北京初雪》《红酒》《一新一旧在散步》等等诗歌,现代性和当代意识凛然,她已经摆脱了诗歌以素常的具体物象进入,因而扩之、旋转升华等单调、机械的重复甚至徒劳,把诗歌写作带入到了一个真正直觉、自觉和醒觉的程度。我觉得,对于一个生活在当下年代的诗人来说,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进步”了。我也注意到,艾子的诗歌创作量并不大,而她的诗歌,却总是能够以一敌百,每一首都包含了新鲜的元素及其独特、丰厚的“维度”与“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在海岛写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