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岛写作
(2023-04-27 04:26:46)
标签:
诗歌时评 |
分类: 诗评 |
在海岛写作
——评艾子诗集《诗意与诗人的不确定关系》
赵俊
艾子是典型的热带诗人。她身上所携带的热情没有一刻是会消弭的。在这里,我不想用“南方”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太过宽泛,“新南方写作”当然是现下非常流行的一个概念,热带写作应该是涵盖其中的,但这种写作确实是很小的一部分。毕竟,在中国,热带也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在这个人类学的场景中,有着很多让人无法戏仿的片段。是以,热带写作肯定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无法抵达的地方,艾子常年居住于海南岛,她不仅仅写诗的是热带生活,而且是其中很特殊的部分——岛屿。比如《古银瀑布》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我们被盛夏正午的太阳桑拿,喉干舌燥 此刻我不想买古赎今的瀑布,我只想昨晚一心等我和安琪以身相许的 两个椰子。”岛屿生活一进入热带诗歌,一种活色生香的生活就跃入眼帘。它用一种边际的视野,引领我们完成对内陆生活的反抗。
海岛写作,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他的圣卢西亚就是一个典型的加勒比海岛国。无论他偏居一隅时还是到美国后,海洋一直引领着他的写作。艾子的写作一直秉承着海洋的气息,让热带岛屿的气味因子始终伴随左右。但,海南岛屿生活是她的坐标和圆心,在这个圆心之外,她又将视野拓展到极其遥远的地方。她没有成为“方圆十英里”之内的诗人,她的触须更长,甚至是海子到过的德令哈,在这些吟游诗当中,她从海南出发,一种暂时脱离海岛生活的陌生感,让诗意得以提升。“它只是在一个叫安阳的站点 屏住声息,让我倾听 大地的心跳”。
在这首名为《深夜穿越华北平原》的诗中,我注意到“大地的心跳”这一句,这是一种海岛人对于内陆平原的迷恋。因为她生活在海南,“那一夜 她失去了远亲和近邻 身上有四十个伤口 最大的一个心脏上,日夜仗着巨大的口 向岁月抗议”。(《海口火山口》)从一个满是火山口遗迹的地方进入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她自然是要和大地在一起的。因为,这是一个人自身的比较文学。
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海洋书写一直是非常欠缺的。因为农耕农民跟海洋是格格不入的,有时候遇到所谓的海盗,朝廷都要求要迁到内陆居住。在中国伟大的诗歌传统中,应该正在诞生并形成新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海南应该在现代进展中诞生很多诗歌。因为热带生活的异质性,在阅读上已经造成了天然的陌生感。在这时候,已经不需要太过张扬的晦涩来突出这种异质性。
纵览整本诗集,艾子也正在尝试着这种可贵的诗学实践。米沃什在《反对不能理解的诗歌》这样说:“古代中国和日本的许多诗歌被译成了英语,这使我思考良多。它们被那些不喜欢现代诗的人热切地阅读着,并指责它不可理解,难以繁殖,倾向于纯粹的形式训练。很明显,在我们的世纪之末,远东诗人的这些诗歌更接近读者的需要。我问自己,情况为什么是这样,它们的特色是什么?是的,它们的背景是不同于我们文明的文明,那是一种以强烈的无神论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为标志的,它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谁知道,也许这是佛教徒的主题证实的,科学的世界观与佛教并不发生争吵,而用《圣经》中的个人上帝与它调和是困难的。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西方思想的基础总是对立的:主体对客体,“我”对立于外在世界,该世界不得不被认识和把握。而这正是西方叙事诗的内容。长期以来,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保持平衡。该平衡一被打破,这个主观的“我”就会出现。绘画越来越多地涉及主体,正是对此的一个极好说明。”
可以这样理解,艾子的诗歌更多的是从“观看”到“凝视”。在具体的写作中,她也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些特点,她并不是“纯粹的形式训练”,而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找到了某个平衡的支点。比如《诗人与诗人的不确定关系》一诗中,她就运用了马原、王朔、林白、棉棉对诗意的阐释,最后她给出了自己的阐释:“在我也思考诗意时 邻居们经常在微信群接龙买鲜花 分享插花图片 而我 一次也没买过”。她用对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的描写代替修辞训练,完成了自己的热带海岛抒情。
在海岛写作是愉悦的。艾子的文字一如她的人,充盈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可以说,在这本诗集中,到处都有这样快乐的因子。虽然,也曾有一些凝重的生活纠结着她,比如在她的家族史书写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见那沉重的步伐曾如影随形。在这部分的诗篇中,她用克制的叙事代替了无效的热抒情,在这份冷静中,一个成熟诗人的背影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让我想起了这两年出来的小说《潮汐图》,在整个南方写作的谱系中,艾子的介入的确是一个惊喜,也能够提供多种可能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