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镇江的本意是拜访慕名已久的金山寺,因为上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少家庭过春节还挂《白蛇传》年画。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看戏,正巧是《水漫金山》,那精彩的武打场面动人心弦,记忆留存至今。
金山原为长江中的岛屿,风景幽绝,自古就是我国的游览胜地之一。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有诗赞曰:“那管风涛千万里,妙莲两朵是金焦。”他把金山和焦山比作万里长江中两朵平波息浪的美妙莲花。光阴荏苒,沧海桑田。由于“大江东去”的千百年冲刷,大约是在清光绪末年,泥沙经年累月淤积,终于使金山与江岸连成一片。
金山因金山寺扬名。金山寺建于东晋,距今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自唐代以来开始叫金山寺。其规模宏大,在佛教禅寺庙中有卓著的地位,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在清代,金山寺曾是中国的四大名寺之一,全盛时期僧人超过三千。1687年,清康熙皇帝奉随太后来金山寺观光祈祷,他登山观景,远望浩浩长江水天一色,欣然为寺庙题写了“江天禅寺”。
走进东晋古刹金山寺,只见殿宇栉比,亭台相连,各楼、阁、堂、洞等名胜古迹均依山傍势凿岩而建。其构思神巧,布局合理,使满山遍布金碧辉煌的建筑,让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赞叹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神奇智慧和高超技艺,以至于令人无法窥视山体本来的面貌,所以才有“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之说。这种艺术构思和建造理念影响深远,从皇家园林到民间园林,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与金山寺似曾相识的影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建筑群,还有扬州瘦西湖小金山。
来到金山寺,人们最想探访的是与白蛇传有关的遗迹,半山腰处果真有古法海洞。
爱情与生死从来就是说书唱戏、乃至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理所当然感动普天下的饮食男女,善良的人们都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所以拆散美好姻缘的法海必然成为千人憎恨、万人唾骂的恶僧。有关金山寺和法海的传说很多,我们暂且不提法海与蛇仙的纠葛,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形成公论。我想介绍一个多数人可能并不知晓,而且好像比较接近真实的法海与蟒蛇、法海与黄金的故事。据说早年寺庙荒芜,杂草丛生,有一年夏天,后来改名金山寺的开山祖师法海(裴头陀)照例在半山悬崖的石洞中坐禅苦修,一条木桶般粗细的巨蟒爬进洞中,吐着蛇芯盯着法海,但法海视而不见,纹丝不动。那巨蟒可能慑于法海的定力,过一会儿爬走了,而且一直爬下山消失在长江边的芦苇丛中。这个消息一经传开,四面八方的百姓纷纷来寺中祈愿,使本已荒凉的古寺香火日盛,那山洞也被称为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一日,法海去江边取土,准备修缮寺庙,结果挖出大量黄金,于是报请地方官府奏明皇上,欲将意外所得悉数上缴国库。皇帝闻奏后大喜,即刻颁旨用此黄金重修庙宇,并赐名金山寺。如今的法海洞正是当年裴头陀法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奉法海坐禅雕像,此乃神圣之地,所以我没拍照。洞门旁有一横条石碑,刻文评价法师的一生,我没查阅是何人何年所记,但似乎印证了上面的传说。请看:“生而颖异,胎素不群。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斋一食,六时危坐。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兴殿宇,功成身隐”。北宋徽宗年间丞相张商英有诗赞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与金山寺有关的故事,还有一则人们都十分熟悉,那就是八七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描述唐僧的身世时,剧中展现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刚刚满月的婴孩便遭父母遗弃,躺在木板上顺长江而浮,一直漂流到金山寺脚下,正在打坐参禅的德名长老素以慈悲为怀,听到婴儿啼哭,马上救起并托人抚养。后来这个孤儿在金山寺渐渐长大,到18岁削发修行,取法名玄奘,经艰修努力和西天取经,终成名传千古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