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职位升迁来自功绩
(2012-12-26 10:11:19)
标签:
杂谈 |
《战国策》文辞简练,形神俱精,被公认为中国古文中的瑰宝。例如《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也有版本写成“触詟”)一文,只用了六百多字,就将一出挽救国家于危亡的好戏写得丝丝入扣,叹为观止。故事是这样开场的: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刚过世,儿子孝成王年纪还小,由太后执政,秦国便趁机进攻。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赵国向山东的齐国求援。齐答以“一定要送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来做人质,我们才出兵。”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但太后疼爱孩子,不肯让她的小儿远赴异乡当人质。大臣们极力劝谏,把太后给惹毛了,要左右传达下去:“哪个家伙敢再来说要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老太婆就吐口水在他脸上!”
这下子自然人人闭嘴。不料此时老臣触龙求见。难不成这老顽固还敢来劝谏?太后紧绷着脸,满怀怒气地等他。
触龙进宫后,一步步走到太后面前,歉身说道:“老臣年纪大,走不动了,所以很久没来看望您。推己及人,便想着您的身体不知是否还像从前一般硬朗,所以我又挣扎着来看您。”
太后面无表情地说:“我现在也走不动了,都是靠车代步。”
触龙再问候:“近来饭量还可以吧?”
太后说:“将就着吃点粥罢了!”
触龙说:“我近来都吃不下,只好勉强自己每天走个三四里,这样可以增进一点食欲,调和身体。”
太后语带感慨地说:“哎!我现在连三四里路都走不了喽!”
这样一阵寒暄,太后的脸色稍微放平了些。眼见气氛和缓,触龙就提出一个请求:“小儿舒祺年纪轻又不成材。我年纪大了,也不能不照顾他,所以特地来求您关照,希望让他补个侍卫的缺,到王宫来任职。”
太后说:“好啊,他几岁了?”
触龙:“十五岁。虽然还小,但我总要趁死前还来得及时来拜托太后。”
太后有些好笑:“想不到你们大男人也这么疼孩子?”
触龙说:“您不知道,大丈夫临老宠小孩,有时比女人还要厉害!”
太后笑着说:“那不会!妇人才疼孩子呢!”
此时触龙将话锋轻轻一转:“我看您对燕后(赵太后远嫁到燕国的女儿)比对长安君疼爱多了。”
太后:“那你就错了!我是更宠爱长安君的!”
触龙:“是吗?但依我之见,父母爱儿女,总要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记得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抱着她痛哭流泪,可见是非常疼爱的了。但自她走后,您虽然想念她,每逢祭祀,却一定求神保佑:‘千万别让她回来!’(回来就代表着被休弃了)这岂不是为她做长远的打算,希望她和夫家相处愉快,子孙能世世代代在燕国为王吗?”
太后说:“是啊。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触龙紧接着点向要害:“但您对长安君好像就不是这样。”
太后默然不语,有些诧异。
触龙追问:“请您想想,三世以前的几位赵王,他们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在的吗?”
太后说:“都不在了。”
触龙再问:“不单是赵国,其他国家三世以前诸侯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在的吗?”
太后想想说:“好像也都没有了。”
触龙说:“是啊。当年这些王侯的子孙,如今一个个都灭亡衰微了。难道说国君的子孙就没一个好的吗?其实未必。只不过他们爵位太高,却没有功勋;俸禄太厚,却没有劳绩;而所拥有的财宝却又太多,所以才难免遭祸啊!现在您给长安君很高的爵位,肥沃的土地,很多的宝器,可是不让他趁现在有机会时,为国家立一点功劳。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才觉得:您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的打算,因而认为您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
太后是聪明人,听到这里即便醒悟:“好吧!你说他该到哪儿就去哪儿吧!”于是赵国准备了一百辆兵车,送长安君到齐国,同时换来了齐国的救兵。
当时的贤人子义听了这事,有感而发:“无功不受禄,就连君王之子,骨肉至亲,都不能在没有贡献的情况下保守财富和权位,何况是一般人呢?!”
触龙可谓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两千多年前他所阐明的,对今人也还是能有所启示。
近两月来,公司的业务组织做了不少调整。人是组织的动物,每遇组织变化,多少都会感到不安。有些人尝试解读变化的深意,有些人希望调整到更好的位子,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反应,但如急着卡位,失落了便灰心丧志,就大可不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位子”就成了人们衡量人生意义的尺度。就连老同学聚会,也总不自觉地在比较谁的位子大、职位高。毕竟位子关乎面子、权力、待遇,是凡职场中人,谁不想争取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但职业生涯规划多只能让人看见短期的发展,却绝难教人看穿所有变动能带来的机遇。在人生的大海中,你很难预知下一个浪头会从什么方向打过来,又何能奢想下几步的路数呢?比较重要的,应该是培养泳技和达观。要想让马车跑得快,必须打马,鞭车是没有用的。位子是车,能力是马;何者为先,其理至明。
用触龙的话来说,不论站在什么位子,都要名实相符。用市场经济的术语来说,便是“价值”要能等于“价格”——如果价值小于价格,那就危险了。
就企业而言,假如不能持续创新,与时俱进地强化核心价值,自然就会逐渐丧失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个人又何独不然——名片上的职衔是死的,实质的能力和贡献才是本质的。假如能力、经验不孚众望,与其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只要能日有进境,功夫到时,你不去求位子,位子倒过来求你了。
这两年我们公司发展较快,需要许多人才。但人多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因此公司总在提供机会去试炼考验、教育培养,并小心别揠苗助长——过早将有潜力的年轻人放在过大的位子上,很可能会害了当事人。且看诸葛亮和法正的对话: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写刘备进入成都后,诸葛亮执法甚严。法正劝他以宽仁为政。诸葛亮回答:“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着矣。”这实在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